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排局杂谈] 【原创】象棋排局笔记(蒋晓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9 07: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象棋排局笔记(蒋晓春)
以下文字曾陆续发表于论坛跟帖,以后将整理成《排局笔记》。
今先录出一部分,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在吃饱穿暖的同时,可以把排局作为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初学者刚开始可从个人偏爱的某个单项切入。
写诗作画是两回事,能够把一个单项做出色,已不容易了。
创新严谨。
厚积薄发。
全身心投入,才能有发现!

一个精妙的素材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扩展的。
能达到什么境界,多少着法,要看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投入程度了。
各人的理解不同,方向不同,其结果可以有天壤之别。
先博览,再专一。
从一个偶然到另一个偶然。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有时候,一个好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借此处,再谈谈现在排局创作方面的问题。
新手难提高,高手难突破。
最缺的是创作理论上的文章。

排局之外的东西,更重要。
多读书,读好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思维要宽,角度要广。
不能只看到棋子。
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排局断想”,发表在《棋海新友》。
以后有时间再谈。
这十年,我很少摸棋子。
但我一直在看。
不管对错,我例来对着棋图,根据作者的着法,在脑里走。
现在上网,看得更为直接。
有时读到一个构思精妙,灵光闪动的佳作,愉悦舒畅,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
那时20多岁,最爱胡思乱想。
还曾尝试排局来个连载。
将类型风格相同,着法长度接近,某段截面有所关联的几个排局,集成一组;
所取局名都选用我偏爱的武侠小说名,先后在各地发表了。
有时,为取一个好局名,也要费一番脑筋。
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痛苦着,快乐着。
排局创作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开发一个人的智力,拓宽一个人的想象力。
阅读其作品,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
有目标会使人生变得积极。
其实任何门类的艺术创作都有相通之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排局,创作过程不亚于写成一个短篇小说,甚至长篇!
其艰辛劳作,只有经历过呕心沥血,才知道可歌可泣。
在艺术上,排局创作与任何门类的创作是等价的!
昨天,我经过路口报刊亭,老吴坐在里面翻看着彩票报纸。
我时常跟他开开玩笑。
我跟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吴你可是天天坐在金山上啊!”
老吴嘿嘿直笑。
我又说:“祝你早日中取500万。”
......
老吴一辈子坐在金山上,却没有钥匙。
祝他好运!
排局不难,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悟性。
思想的高度,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高度。
你在你的追求上花了多少时间?买的那么多书看了几页?
圂囵吞枣食而不化。
什么都会,一个都不精。
不喜欢的书,不喜欢的类型,不喜欢的风格,看过一遍就不要再看。
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处。
从自己最喜欢的着手,就象追求爱情一样。
你真心喜欢她,她才会喜欢你。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
融会贯通,自然而然成为高手。

▲常常想,地球上有多少人过来阅读这些排局呢?
现在——以后。
有多少人在关心着排局的发展呢?
网络的作用是无限的。
希望尽我所能,能够改变一部分人的思想。

现在的排局创作,问题不仅仅在初学者,就是一些高手,还有欠缺。
比如两个分段的衔接;平衡;布局用子的美感;等等。
时代在发展,需要的是可读性与趣味性,适合大众口味的作品。
去教会他们,引导他们。
“市场”决定未来。


▲关于“不吃子连杀”,已跟石老提过,以后整理给他审阅。
考虑在杂志上推出专题。
看点是“图形”与“不吃子连杀”两个不同类型,取的交集。
双方子力纠缠,不断有接触,就增加了创作难度。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引人入胜,别具一格的开头;
猪肚----丰富详实,生动具体的正文;
豹尾----收束有力,画龙点睛的结尾。
虽然是三部分,切不可割裂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必须注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精华紧含文中, 读来酣畅淋漓。
其中的“猪肚”,就有较多可截取与借鉴之处。
 
某一个轻灵飘逸的着法,某一局的精妙截面,就是素材。
师古而不泥古,活学活用。
 
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
需要通过不断的作业,来提高灵感的敏锐度。
 
▲高手也出错。
论坛常有错局,估计还有没发现的。
为什么不能在发表之前,就校正呢?!
审之又审。
严谨的创作态度。

排局游戏,还是排局艺术?
排局是一门艺术。
但门槛设得过高,新人就难进来。
排局本就有个“游戏排局”的类型。
排局创作,实质上就是32枚象棋子的排列组合。
就现状来看,以退为进,或可定位为“排局游戏”。
主旨在于:让更多的象棋爱好者参与进来。
排局的未来应该市场化。
华工网是个很好的平台。


随便设想一个:华工象棋网排局游戏大奖赛。
对此,同好有无更好的想法?

排局的明天是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能给排局留下点什么?



据说,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有两条:
第一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二是想办法从中赚钱。

成功药方:
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
▲翻阅过去的文字,创作中的点滴回忆逐渐浮现眼前。
以前谈的是我在排局创作中的一些认识。
这次先说说排局工具。

象棋多备几副。
其中最少要有三副微型磁吸象棋,轮换工作。
棋子越薄越好,便于折叠,便于携带。
可以长久存放。
坐着躺着都可操练。
有时候,不幸遇到一局变化繁复的,搞得头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干脆合上棋盘,放进抽屉,想摆多久摆多久。
过若干天,取出,或有意料不到的发现。

排局棋图越多越好。
一张16开的白纸,可制多个象棋图。
可先按比例画出一个标准美观的小棋图,作为母版。
然后复印6——8个,贴在一张16开白纸上,分开,保持距离。
棋图的空白边框留着,写备注。
然后使用这张16开纸,复印许多,效果一定要清晰。
剪裁整齐,用小夹子夹住,备用。
可以分门别类,存放。
比如区分已投稿、未用稿、草稿等。
有想法的草稿,可用红黑笔,记上棋图,不会丢。
据石老说,黄少龙教授投稿一直手写,棋图是盖戳。

实际操作,各人见解,自己使用顺手就行。
不能懒。
用心打磨。
合理安排生活。
 
成功不是偶然。
付出总会有回报。
勤奋与兴趣是进步的阶梯。

人生有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排局与管理学也有关系。
刺猬原则。
“刺猬原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在其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
甚为推崇的一个理念——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狐狸型的人总是同时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把世界看的很复杂,
从来不把自己纷繁的思路整合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或一致的愿景,
而刺猬型的人只关注最主要的事,
把复杂的世界简化为单一的系统化观念或基本指导原则。
很多时候,简单而专注的办法是最有效的,这便是“刺猬原则”的真谛。

排局创作也是如此。
新手尤其要注意。
如偏爱某位高手的作品,就像喜欢金庸古龙一样,
一定要想方设法读全其作品。
只有大量的如饥似渴的阅读,才能从中获得创作经验。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树立一个假想敌。
从模仿开始。专一。
日积月累。执着进取。
超越。
 
木桶理论。



 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
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
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
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排局,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喜欢下对局的,也喜欢阅读排局。
事实上,在海外,排局爱好者不少于对局棋迷,层次也较高。
大多集中于台港澳新加坡地区。
对局奖金几万几十万,有人赞助。
而排局没有。甚至有棋友倒贴出专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排局,就相当于象棋家族里“那块最短的木板”。
——排局上不去,象棋就走不远!
捕快:
并不是因为事情太难我们才不做,而是因为我们不做事情才难。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人是平凡的,生活不能平凡。
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生活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林语堂
 
▲ 排局思维不应局限于创作,也可以运用于别处。
同样,在别处汲取的知识也可以运用于排局。
思想达到一定高度,万事万物皆有相通之处。
——相辅相成。
转贴我偏爱的一篇励志短文《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象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象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象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常读常新,与同好共勉。
 
▲关于图形、字形局。
有框架,有束缚。
需保持形态的标准与美观。
要善于挖掘与众不同的东西。

前字型局或者后字型局,都不是令人愉快的选题。
用心钻研一个项目,积累经验,理解将更为透彻;
发现前人所未发现,必然领悟更多。

▲关于长照局。
为什么总是有人走前人走过的路呢?!
拾人牙慧。
十年前,也曾对长照局做过研究。
拟成发表过一局《鹿鼎试剑》,华工论坛可搜。
抽吃子的方式别具一格,当时绞尽脑汁很想加长,
却头昏脑涨,只得见好就收,来个“试剑”。

长照局这一类型,着法的长短,
是由循环抽吃一子的最大回合数决定。
如把单独抽吃一个子,最多可以达到多少回合数,作为研究课题,
那么由古至今,最多需要多少回合呢?

▲关于人机排局。
估计现在有较多同好在人机并举。
使用机算机,作为借鉴审校为妥。
一定要融进自己的思想。
保证作品的质量。
创作实力达到一定高度,再尝试人机并举。
以免着法失去应有的灵气。
要有足够的含金量。

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事半功倍。
就有破记录的可能。
注意劳逸结合,循序渐进。
由30→35→40→50→……
一步一个脚印。
积小胜为大胜。
在狭窄的空间里运行出连绵起伏的精巧的着法。

▲前几天读书,韩寒说了句:
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
有意思。

▲偏爱哲理短句,录出几个,能给一部分喜爱拙作的棋友,
有所启迪,我将感到欣慰。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困惑看到的是障碍,信念看到的是道路。
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
天然的才能好象天然的植物,需要学问来修剪。
除了经过黑暗之路,人不可能到达黎明。
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一般地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柴可夫斯基
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
——普鲁塔克

▲近读《南方都市报》,上有获奖作家的感言。
特喜欢其中一段话,很受教益,录出,共同提高。

高明的技巧都是低调的,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比如《圣经》,没有玄而又玄,是老僧说家常话,哪一句你都能听懂,你看不到炫目的技巧。
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分明是大技巧。
这和武林高手一样,风清扬的姿势绝对不会花哨,王重阳的动作也绝不会繁复。
用简约质朴的形式传达出丰厚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技巧。
因为越是简约质朴,所受的制约就越大,用它实现丰厚,需要的技巧和能力就越大。
觉得一个作家跟他的作品之间大致有三种关系:第一种,作家大于作品;第二种,作家等于作品;第三种,作家小于作品。第一种作家最失败,第二种次之,最好的作家是第三种。所谓作家大于作品,就是你的经验和思考,没有能力在作品中充分表达出来。你的所知和所思大于作品,作品可供理解的空间还没有作家本人大,那我觉得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家等于作品,你能理解多少,作品就传达多少,作家和作品的境界是划等号的。这已经是挺好的作家了。最好的,是作家小于作品。当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时,该小说不仅能表达他目前有限的认知,还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你获取更多的发现,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的理解里,或许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或者三到五个。但借助精湛的艺术经营,观众看见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莎士比亚之为莎士比亚的根本所在。所以,作家应该小于作品。
那是2007年度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的获奖作家谈。

▲纯文学的小说与通俗的武侠都是我的喜好。
再介绍一位我喜爱的作家: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二○○七年度小说家麦家。
也有经典语句。
我满足以抽象和缓慢的方式占有这个世界
小说不是单纯的手艺活,它是心灵艺术
问题不是在重复,而是能否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南方都市报:你的书让人迫不及待要一口气看完,很多看过你书的人把你的作品当真事。这可以说就是你小说故事的魅力。
麦家:是的。我觉得这是小说技术的魅力。小说家干的就是事儿,就像化学家一样,利用现存的老东西折腾出一个新玩艺。这个“折腾”的过程是要技术和经验的,搞不好折腾出来的新玩艺是烂东西,假货,废品。从根本上说,小说都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它需要我们用精湛的技艺、表演,让读者迷惑进去,误以为是真的,就像看魔术表演。如果你技术不过关训练不到家,让人看出破绽就完了。把假的说成真的,这是小说家的基本禀赋,而我们现在中国的很多小说是把真的写成了假的。有的作家会说:你不相信我写的吗?它是很真的,这是来自谁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或者是真实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一个故事,你怎么可以说它是假的呢?这就是作家语言、讲述方式和传递功能等“技术”出问题了。不管你讲什么,要传达什么,总得需要一个容器来盛,你造容器的技术不到家,容器破了,不全都漏掉了吗?给人的感觉就是假的了。编造小说物质外壳或者说这个容器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个手艺活,需要技术和经验。当然它也不是单纯的手艺活,小说是心灵艺术。做一件手工艺活,它是没有生命的,但塑造几个人物、一个故事,这个手工艺品是有心跳、有呼吸、有香气的,有体温的,它和一个单纯手工艺品的区别就在这里,它是活的。但不可否认它有一个手工艺的层面,如果手艺这个层面解决不好,再好的故事内容都要“漏掉”。 
麦家:中国的文艺长期以来都重写意,不大重视情节、逻辑什么的。我认为小说是最少不得故事的,但小说在中国古代文艺中的地位很低,“街谈巷议”而已,故事的逻辑性、严密性差一些也是无所谓的。这种大背景,这种“出身”,似乎注定我们的小说故事层面是发育不良的。一度中国作家都瞧不起故事,好像一篇小说重视故事就不先锋了,不文学了。其实,我认为文学性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怎么讲好故事,同样的故事讲出一种异常、常味,一种陌生感,那就是新潮,先锋。博尔赫斯是世界公认的“先锋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讲故事高手,他被喻为作家中的作家,文学地位高不可攀。但仔细品一下,他干了什么?无非就是讲了几个“一千零一夜”式的哲学故事而已。相反,法国新小说,意识流等文学流派,以消解故事为“己任”,但流派的浪潮之后,几个读者在读他们的小说?这些小说顶多就是以一种流派存在,而难以作为经典小说广为流传。这是他们消解故事应该付出的代价。

▲闪转腾挪,生动有趣。 
有时候,排局无需弄得多么长或者多么深奥,
有新鲜感,有点与众不同,能使读者有所启迪,获得会心微笑,
这就够了。
上面这些杀形,实战中偶尔出现。
但如此精巧曲折的着法,特级大师们也未必想象得出来。
在文学创作里,小小说是个很难写好的体裁。
同样,短小精悍的排局,有时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实力。

▲这里志同道合者众,藏龙卧虎之地。
建议时常搞些排局有奖征答之类,活跃氛围。
也可与报刊联手搞,效果更好。

做销售,顾客是上帝;
在这里,排局爱好者就是上帝。
大家集思广义,着眼于将来。
——谁能知道明天?!

▲现在做什么,就做好什么;做好现在的,才能做好以后的。
比赛是为了证明自己,多年的追求,有个回报。
记得李银河(王小波遗孀)曾经说过:
如果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来,活过没活过有什么区别呢?

人的一生,其实再简单不过——生于****年,卒于****年。
悲哀。
我当时取这笔名,就这么个意思。
能留下点什么,就留下点什么吧。

▲子力的搭配,如同人与人之间。
有时相互协作并肩作战,有时互为牵制利益冲突。
或友或敌,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在没有创作重点时,可选择”组合类型”,尝试排拟,或有所获。定稿不必拘泥,根据局面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将来的排局比赛,可以在“组合类型”里选题。
▲素材可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有时多放几天,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全国排局比赛,也要看作者的品质。
评委多了,印象分很重要。
当然,作品是第一位。
▲要始终明白,排局,是一种精神追求。
美好人生的一个点缀。
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个好局,来自源源不断的全神贯注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如饥似渴的阅读。博采众长。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要善于捕捉。
▲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突破自身的某种局限性。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命运与市场一样,永远是对的。
不努力,就没有。
坚持不懈,执着进取。
▲熟能生巧。
排局是一门艺术。水平的高低,基本上是与学习的时间成正比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每一天都要学习、思考。
▲有空可以读读陈江挺的那本书。
▲作家毕飞宇曾说:经验的重要性不在经验本身,而在于经验的整合。
▲温故而知新。论坛老帖或有新发现。
▲艺无止境。多读书,读好书。活到老,学到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8-11-19 08:10:1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了。
3#
发表于 2008-11-19 11:28:11 | 只看该作者
精彩!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5-11-13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