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7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橘中秘》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1 19: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作者:三只小猪1974



《橘中秘》杂考








【提要】《橘中秘》为象棋著名古谱,但其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情况数百年来不详,遂多误说。兹勾稽史料,参之《海盐朱氏族谱》,对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姓名字号、家世籍贯、生卒等多方考证,订讹纠谬。对于作者“为家累所牵”,肆志《橘中秘》编纂之原因和序作者《<橘中秘>叙》中弦外之音,亦加以初步探究和阐发。

【关键词】《橘中秘》《海盐朱氏族谱》 朱泰祯 朱晋祯
明人朱晋祯《橘中秘》萃取明谱《金鹏十八变》和《适情雅趣》精华并加改进,“是在我国流行最广,各种翻刻版本众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象棋古谱”[1],更有象棋史研究学者认为“可称集明代全局和残局谱的大成,……对当头炮开局战术作出划时代的总结,给后世带来重大的影响,在象棋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最著名的明谱”。[2]
但《橘中秘》作者、序作者和校阅者家世、籍贯等情况,后人知之甚少,遂多误说,研究者每叹“可惜作者生平不详”。[3]笔者颇嗜象戏,勾稽史料,试考如下,待质方家。

[1] 屠景明等:《橘梅新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年,前言第3页。
[2] 朱南铣:《中国象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7年, 第127—128页。
[3] 同上书,第128页。


一、《<橘中秘>叙》作者为朱泰祯考

    由于象棋扎根民间,多为贩夫走卒之流所嗜,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喜爱下棋的史学大师吕思勉颇有感慨:“象棋则皆以为樵夫牧竖之戏,才智之士留意者较寡,谱之刊印者既少,而其佚亡亦多,起手著法通行于世者,惟《橘中秘》、《梅花谱》两书。”[1]虽然《橘中秘》风行后世,版本众多,但有关作者朱晋祯的史料却异常匮乏。在崇祯五年原刻本中,除一篇大名鼎鼎的《<橘中秘>叙》外,我们只能从卷一卷端署“东海(按:卷二误作“陈海”)进之朱晋桢辑,侄子长朱尔邺、子于朱景萧(按:“萧”,卷二作“肃”)校阅”,卷三“残局说”署“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等处窥见些许线索。此外,我们对作者一无所知。“东海”、“武原”到底指哪里?作者的家世籍贯究竟如何?这些都成为困扰后世的谜团。

著名棋书作家李浭认为“古时‘东海’地名很多,愚考为江苏东海县”,至于“武原”,他难以解释,认为“有的版本作‘武原’人,待考”。[2]此说影响甚大,许多棋书和象棋史研究者均采纳此说,如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认为,“朱字进之,明末江苏东海人”。[3]至于如何考证出“东海”即江苏东海县?李、张两先生均未交代,也许只是揣测。
幸而《<橘中秘>叙》(以下简称《叙》)透露了序作者与朱晋祯的密切关系,因此文是关乎两人身世考证的关键资料,故全文迻录如下:

夫人精神所及,一往而深,金石为开,天地为变。上之可以润色鸿业,允武允文,功成名立,天下莫之媲。次则多才多艺,寄心于中,极其所至,神巧出焉,亦足自树,以希不朽。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以他念,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余心实慑之。既而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旁涉雕虫,悉造其颠,而于象戏,犹得三味,即明眼人鲜不敛手,称“无敌”者。人咸谓进之资性素敏而抑知其殚精求详,盖匪朝伊夕也。余林泉休暇,进之偶出所辑《橘中秘》相示,见其多所发明,更以新意点缀,灵机跃跃满楮,余叹服之。其沈深智勇,若可为时艰借一筹者。因忆曩昔,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歼其渠帅,吾圉危而复安。迨己巳(1629)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身当众冲,披甲仗剑为士卒先,亦以炮击走之。纵微功可录,然而局已烟销,往绩成虚,恍如枰收对垒,令人羡神仙出世,潇洒襟期,益信手谈,闲消日月。橘中虽隘,自觉天地之宽;胜负虽分,竟忘角逐之想。进之得此意甚深,而苦心更不可泯。余赞付梓人,公诸同好。且诏世之纷纷名利者,亦可以此作清凉散也。

崇祯壬申(1632)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4]

此序是有关朱晋祯最重要的史料。李浭据此认为“其兄朱翼维,字之甫,是军官,明末曾任云南总督”,“可能书中《叙》出自其兄手笔,或是其兄‘奉节’在云南时的同僚,且爱好象棋,故特意提到‘以象战克之’的话”。[5]“明末曾任云南总督”可能只是据“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的一种推测,至于言之凿凿的“其兄朱翼维,字之甫,是军官”云云,李浭亦未交代任何史料依据。尽管如此,这一大有疑问的说法还是被棋界广泛接受,如屠景明、杨柏伟《象棋词典》介绍“朱晋桢”,依然提及“据其兄朱翼维(号无住居士,曾任云南总督)所作《橘中秘·序文》”。[6]

细玩《叙》文,“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序作者显然是朱晋祯(族)兄,不可能“或是其兄‘奉节’在云南时的同僚”。由于序作者只在落款中自称“无住居士泰”,故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误称其为“兄无住居士朱泰”。[7]从《叙》中可知序作者在明末曾参与重大政治、军事活动,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查清此人的身份,无疑是解开《橘中秘》作者朱晋祯身世之谜的一把钥匙,笔者就是循着这一思路,逐步解开了这个谜团。

[1] 吕思勉:《谢侠逊<象棋秘诀>序》,《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3页。
[2] 李浭等:《象棋古谱新编—橘中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序言第1页。
[3] 张如安:《中国象棋史》,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4] 朱晋祯:《橘中秘》(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69页。
[5] 《象棋古谱新编—橘中秘》,序言第1页。
[6] 屠景明、杨柏伟:《象棋词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7]《中国象棋史》,第250页。

据笔者考证,序作者为浙江海盐县人朱泰祯,《橘中秘》作者乃其(族)弟。理由如下:

1、朱泰祯生平大事与《<橘中秘>叙》中记述在细节上多处吻合。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有朱泰祯传记:
朱泰祯,字白岳,……中万历丙辰进士,授福建龙岩县知县。……徙漳浦,举卓异,召拜福建道御史。……巡按云南,时黔寇断滇道,驻节成都,发蜀中兵开道建昌,逾大、小丞相岭,绝金沙江,擒贼首乌利,长驱入云南,申约束厉将士,战守毕备。三月,水西、东川、乌撒三大寇,倾巢数十万犯霑、益,守兵仅六千人,董率道将破走之,斩首数千级。五月,水、蔺、乌复大举来犯,炎方无城郭,树木为栅,泰祯监诸将,设伏以俟。贼九十八营并进,殊死斗,诸军驱象横击之,贼大奔溃,遂擒竜戈资,俘斩之,筑四石城于炎方。……遂以战守定滇黔,诸夷咸戢。事竣还朝,道闻父丧,奔归。……服阕趣朝,闻都城戒严,冲烽火入都,捍守广宁门,事平,补南京畿道御史。以族人谒选事牵引,谪徽州府知事。稍迁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句稽侵牟,宿弊一洗。卒于官,祀乡贤。[1]

传记记述朱泰祯天启中曾任云南巡按御史,指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并曾在崇祯初归朝时参与捍卫京师,与《叙》中自言,“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歼其渠帅”,“迨己巳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记述基本一致,并在细节上吻合。

2、朱泰祯子尔邺、景肃就是列名《橘中秘》刻本的校阅者。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八有尔邺、景肃兄弟传记,节录如下:
朱尔邺,字子长,泰祯子。纯孝笃行,髫年咏泮,举明经。当泰祯按滇,留家侍大父母,备极色养。捐祭田,建祠墓,葺梁施槥,善举甚多。岁乙巳,举宾筵。生平曾入水不濡者三,厚德之徵也。所著有《曲台约旨》、《苇读斋初问》。

朱景肃,字子于,尔邺弟,选贡生。孝友豪迈,尚义好施,以臬司佟公荐,征授常山学谕,不数月归里。筑圃郊西,颜曰“喻园”。日以著述自娱,不问户外事,而当事愈重景肃,邑大利病,必咨之。康熙庚戌,吴江、苕水饥,乞食来盐者数千人,景肃倡捐粟百余石,商之邑令,集饥民欤城镇,各给米,善遣之。后邻邑咸被流民盗劫,盐独无恙。人称景肃先见云。[2]

据此可知,尔邺、景肃均为朱泰祯子,且两人名、字与《橘中秘》刻本卷二卷端“侄子长朱尔邺、子于朱景肃校阅”记载一致(按:“肃”字,卷一卷端误作“萧”,理由见下)。从辈分上看,朱泰祯为晋祯(族)兄,则尔邺、景肃正是晋祯(族)侄。

众所周知,古人取名、字,两者通常存在某种联系。明中叶著名爱国者于谦,谥号“忠肃”。“朱景肃”之名,即“敬仰于忠肃(于谦)”之意,故字“子于”。除前述《(光绪)海盐县志》卷十八记载,著名明遗民、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为朱景肃同乡好友兼姻亲,有诗《朱二景肃胥川草堂,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3]亦可证作“朱景肃”才是正确的。因此《橘中秘》原刻本卷一卷端作“朱景萧”误,当如卷二作“朱景肃”才对。很多棋书提及《橘中秘》校阅者,均沿袭《橘中秘》原刻本卷一之误,当正之。

[1] 王彬、徐用仪:《(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576—1579页。字下点为引者所加。
[2] 《(光绪)海盐县志》,第1937—1939页。
[3] 彭孙贻:《茗斋集》卷十一,《四部丛刊》续编本。

3、朱泰祯有别号“无住居士”,与《叙》落款吻合。

赵潘、李根源《鸡足山志补》卷二:“悉檀寺藏……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绢本。长八尺,宽三尺余。帧首朱自赞自书,署年天启丙寅。朱曾游鸡足,与本无为方外交也。”[1]

朱泰祯明天启年间曾任云南巡按御史,这幅肖像是他天启六年丙寅(1626)游云南鸡足山悉檀寺,与方丈本无和尚交往时的遗物。据“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可知朱确有别号“无住居士”,这与《叙》落款自称“无住居士泰”吻合。

朱泰祯此幅画像尚存人间,云南考古学家孙太初《鸭池梦痕》云:“悉檀寺,为鸡山八大寺之一,是丽江土官木增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资延僧释禅修建的。天启四年(1624),敕颁藏经,赐额‘祝国悉檀禅寺’。崇祯二年(1629),建法云阁以贮藏经。此寺居鸡足满月山形胜处,建筑宏丽精整,为鸡山诸寺之冠,可惜已毁于十年浩劫初期。1953年秋天,我曾去鸡山作过文物调查,在悉檀寺得到木增画像、云南巡抚(按:当为巡按)朱泰祯画像、九莲菩萨像等珍贵文物,现藏云南省博物馆,得免于难。”[2]

4、《叙》落款提及“胥川草堂”,为泰祯子景肃居所,当为继承其父之产业。

明遗民彭孙贻常与朱景肃宴饮酬唱,其《茗斋集》有《探梅小憩朱二子于胥川草堂》(卷六)、《饮朱二胥川草堂,观梅,席上呈甬东范吏部潞公》(卷十)、《朱二景肃胥川草堂,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卷十一)等。朱景肃居所“胥川草堂”,当即《叙》落款“崇祯壬申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提及之宅邸。由此可知,此宅从明末至清初,父子相传,并未更名。

5、《叙》文后印章内容与朱泰祯之名与旧职吻合。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崇祯五年原刻本《橘中秘》,《叙》文后有两枚印章,笔者请书法篆刻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天曙识别,定为“泰祯”、“柱史氏”。“柱史氏”为御史雅称。崇祯五年朱泰祯撰《叙》时,虽已非御史,但选用此印亦可见其对旧职恋恋不舍的心态。
(图1)
3、朱泰祯有别号“无住居士”,与《叙》落款吻合。

赵潘、李根源《鸡足山志补》卷二:“悉檀寺藏……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绢本。长八尺,宽三尺余。帧首朱自赞自书,署年天启丙寅。朱曾游鸡足,与本无为方外交也。”[1]

朱泰祯明天启年间曾任云南巡按御史,这幅肖像是他天启六年丙寅(1626)游云南鸡足山悉檀寺,与方丈本无和尚交往时的遗物。据“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可知朱确有别号“无住居士”,这与《叙》落款自称“无住居士泰”吻合。

朱泰祯此幅画像尚存人间,云南考古学家孙太初《鸭池梦痕》云:“悉檀寺,为鸡山八大寺之一,是丽江土官木增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资延僧释禅修建的。天启四年(1624),敕颁藏经,赐额‘祝国悉檀禅寺’。崇祯二年(1629),建法云阁以贮藏经。此寺居鸡足满月山形胜处,建筑宏丽精整,为鸡山诸寺之冠,可惜已毁于十年浩劫初期。1953年秋天,我曾去鸡山作过文物调查,在悉檀寺得到木增画像、云南巡抚(按:当为巡按)朱泰祯画像、九莲菩萨像等珍贵文物,现藏云南省博物馆,得免于难。”[2]

4、《叙》落款提及“胥川草堂”,为泰祯子景肃居所,当为继承其父之产业。

明遗民彭孙贻常与朱景肃宴饮酬唱,其《茗斋集》有《探梅小憩朱二子于胥川草堂》(卷六)、《饮朱二胥川草堂,观梅,席上呈甬东范吏部潞公》(卷十)、《朱二景肃胥川草堂,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卷十一)等。朱景肃居所“胥川草堂”,当即《叙》落款“崇祯壬申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提及之宅邸。由此可知,此宅从明末至清初,父子相传,并未更名。

5、《叙》文后印章内容与朱泰祯之名与旧职吻合。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崇祯五年原刻本《橘中秘》,《叙》文后有两枚印章,笔者请书法篆刻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天曙识别,定为“泰祯”、“柱史氏”。“柱史氏”为御史雅称。崇祯五年朱泰祯撰《叙》时,虽已非御史,但选用此印亦可见其对旧职恋恋不舍的心态。





以上五点主要证据,足以证明《叙》作者当为朱泰祯。

[1] 赵潘、李根源:《鸡足山志补》(《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17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第32—33页。
[2] 孙太初:《徐霞客诗翰墨迹》,载氏著《鸭池梦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下面我们关注的是朱泰祯、晋祯究竟是何关系?《叙》中,泰祯称晋祯为“季弟”。从姓名、取字上来看,亦可旁证两人(族)兄弟关系。

“泰祯”、“晋祯”之名,有相同的辈分排行字“祯”。“祯”、“桢”两字在古籍中极易混淆,笔者所见绝大多数史料,包括《明史》、《明实录》等均作“朱泰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亦作“朱泰祯”。[1]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二录有“朱泰祯行楷一通”,为泰祯致友人之信,末有“泰祯再稽首”。[2]南京图书馆藏朱泰祯著《礼记意评》四卷(天启五年杨师孔刻本),卷端均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3]笔者由此推断《橘中秘》刻本中作者“朱晋桢”之“桢”当为“祯”之误。这一推测为《海盐朱氏族谱》所证实,详见后文。当今各种棋书和词典提及《橘中秘》作者,均沿袭刻本之误,当亟正之。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云“朱泰祯,字白岳”,但“白岳”乃朱泰祯号,非其字。葛万里《别号录》卷九有“白岳朱泰祯道之”的记载,[4]即指泰祯号“白岳”,字“道之”(按:朱另有一字“道子”,较常见)。杨廷福《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也有“道之朱泰祯”的记载。[5]朱泰祯字“道之”,与朱晋祯字“进之”,取字方式一致,且“道”、“进”皆从“辶”,此亦可作为两人(族)兄弟关系之一证。

明了朱泰祯与晋祯(族)兄弟关系,《橘中秘》刻本中“武原”和“东海”都可以得到确凿解释了。卷三“残局说”下“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其“武原”即指代浙江海盐县。“武原”为海盐别称,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今浙江海盐县别称。其县本为秦武原乡。”[6]至于《橘中秘》刻本卷一卷端“东海进之朱晋桢辑”,亦可以得到解释。南京图书馆藏朱泰祯《礼记意评》四卷,卷端均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东海”即指朱泰祯、晋祯兄弟的家乡浙江海盐县,绝非江苏东海县。明末清初海盐人吴蕃昌《古剑铭》首句即云:“有明东海吴生”,可见以“东海”指海盐,有确凿史料可证。[7]

[1] 朱保炯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94页。
[2] 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7页。
[3] 朱泰祯:《礼记意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94册),齐鲁书社,1997年。
[4] 葛万里:《别号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0页。
[5] 杨廷福:《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6] 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另见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册,“武原”条义项二:“今浙江海盐县之别称。其县为秦之武原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7页)
[7] 吴蕃昌:《只欠庵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二十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33页。

仅从朱泰祯称晋祯为“季弟”以及两人姓名、取字来印证两者关系,终究略显勉强,亦无从判断两人究竟是亲兄弟还是族兄弟关系,更不知他们的世系和生卒情况。笔者孜孜访求,巧遇海盐朱氏后人相助,终在上海图书馆藏《海盐朱氏族谱》二十卷(以下简称《族谱》)中,找到了两人姓名、世系与生卒的详细记载,可谓铁证如山,《橘中秘》作者的身世数百年后终于水落石出了!

据《族谱》卷六《海盐朱氏尚胥里派始迁祖勉轩公世系》所附诸表,尚胥里派主要传承世系如下:

第一世顺(号勉轩,始迁祖)——第二世铭(顺子)——第三世懋卿(铭次子,始居尚胥里)——第四世光祖(懋卿子)——第五世原贞(光祖长子)——第六世琼(原贞长子)——第七世锐(琼长子)

朱泰祯属于尚胥里派三峰公支,朱晋祯属于后山公支,第七世锐是他们最近的共同祖先,其后世系分别为:

朱泰祯世系:第八世瀚(锐次子)——第九世桂(瀚次子)——第十世茥(桂子,号三峰,“三峰公支”始祖)——第十一世管(茥长子)——第十二世正学(管嗣子)——第十三世泰祯(正学长子)

朱晋祯世系:第八世溥(锐长子)——第九世樟(溥四子)——第十世玑(樟次子,号后山,“后山公支”始祖)——第十一世写(玑子)——第十二世学上(写子)——第十三世晋祯(学上次子)[1]

据《族谱》可知,朱泰祯与晋祯均为海盐朱氏尚胥里派第十三世,泰祯比晋祯大16岁,故称其“季弟”。谱中有关两人资料如下:

泰祯,正学长子,字道子,号白岳,万历乙卯、丙辰(1615、1616)联捷,任福建漳州府龙岩县令,调繁漳浦县。行取,擢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省。复命差京畿刷卷,左迁徽州府幕,补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殁于官署。崇祀名宦、乡贤,皇清诏赐忠义祠。生万历己卯五月十二日(万历七年,1579年6月5日),卒崇祯壬申(1632)。娶郑氏,敕封孺人,生子二,尔邺、景肃,女一。侧室周氏,生女三。以次子景肃出嗣豫祯(按:正学次子,泰祯弟)。合葬嘉兴普光寺之阳。著有《礼记意评》、《公谷合编》、《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十种、《拄笏斋经疑》、《远人楼法书》、《济世选要良方》、《远人楼集》等书行世。行谊详郡邑志,并见本传。[2]

晋祯,学上次子,字昭明,生万历乙未五月廿五日(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7月2日),卒顺治辛卯(顺治八年,1651)。娶冯氏,生子二,人望、廷琛,袝葬梅园祖茔西北。[3] 《海盐朱氏族谱》中朱写(晋祯祖)、学上(晋祯父)、恒祯(晋祯兄)1] 以上世系据朱丙寿:《海盐朱氏族谱》卷六《海盐朱氏尚胥里派始迁祖勉轩公世系》,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 版。
[2] 《海盐朱氏族谱》卷六“三峰公支”。
[3] 第二、海盐朱氏起源、朱泰祯生平大事和著述略考

《橘中秘》作者朱晋祯因未能出仕,其著《橘中秘》一事,以封建正统观念视之亦无足道,故其人其事在众多方志和史籍中均无片言只语记载,湮没于历史长河近四百年隐晦不彰,但现在我们知道他出身浙江名门望族——海盐朱氏。

关于海盐朱氏的起源,清末著名学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提供了重要线索,“我家朱氏,系出婺源茶院公之后。元成宗元贞间,迁祖勉轩公(自茶院公起,至公凡十三世)。官嘉兴路主簿,既卒,即卜葬于澉浦之陈湾山。子若孙遂占籍海盐,居邑之尚胥里,数传而后,支分派列,生齿日繁,今世次已衍至二十五六代矣(余行辈为二十一世)。自明及清,科第相属,其驰声艺苑者,代不乏人。”[1]

“婺源茶院公”即朱瓌,其子孙世居江西婺源,称“婺源茶院朱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即出自该支。元代朱顺(婺源茶院公第十三世孙),字文禧,号勉轩,元贞间任嘉兴路海盐主薄,卒于官,子孙家于城东闻琴桥侧(今海盐县武原镇东门村附近),再传而有自邑城析居甘泉乡尚胥里者,因别为闻琴坊、尚胥里两宗十一支。朱顺即闻琴坊、尚胥里两宗十一支海盐朱氏之始迁祖。[2]道光丙戌状元朱昌颐、清末著名学者朱彭寿、民国史学大家朱希祖、学者朱偰等都出自始迁祖为朱顺的海盐朱氏。

[1] 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82年,第261页。
[2] 参见《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海盐朱氏族谱》二十卷”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另见朱希祖:《海盐尚胥里派朱氏本宗录》,《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文稿》第5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

同上书,卷六“后山公支”。

值得注意的是,《安乐康平室随笔》中亦提及朱泰祯及其父、子:

十二世族祖:……官宇公(三峰公支,讳正学,字中甫,明万历丁巳岁贡生),著有《礼经蠡测》、《礼记小见》。
十三世族祖:……白岳公(三峰公支,官宇公子,讳泰祯,字道子,明万历丙辰进士,由福建龙岩县知县,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终兵部主事),著有《礼记意评》四卷(天启乙丑刻本)、《公谷合编》、《拄笏斋经疑》、《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济世选要良方》、《巡滇纪行集》、《远人楼集》、《伭对轩集》、《皆山阁集》、《舆讴录》、《赓歌录》。
十四世族祖:……子长公(三峰公支,白岳公子,讳尔邺,增贡生)著有《曲台约旨》、《笔读斋初问》、《重纶阁集》。子于公(白岳公次子,讳景肃,字竹声,附贡生,官常山县教谕),重修《朱氏宗谱》(按此为康熙庚申刻本),著有《子于诗文集》。[1]
朱正学、尔邺、景肃无甚事迹可考,唯泰祯曾为巡按御史,其事迹颇有可考,兹结合《叙》及《(道光)龙岩志》、《(康熙)漳浦县志》、《明实录》等,考其生平大略。

朱泰祯字道子(一字道之),号白岳,浙江海盐武原镇人。生于明万历己卯五月十二日(1579年6月5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举人,四十四年丙辰进士,殿试第三甲一百三十四名。次年授福建龙岩县令,修葺城墙,赈济灾民,政绩出众,民为其立祠东门外。四十六年转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令。天启元年举卓异,行取试福建道御史,次年实授,“天启二年四月丙寅朔……癸未……吏部考选拟授科道……李懋芳、朱泰祯福建道”。[2]天启三年八月(1623)拜云南巡按御史,“(天启三年八月丁丑)命御史王心一巡按广西,朱泰祯巡按云南”,[3]期间参与平定云南少数民族叛乱。

天启元年,云南发生著名的“奢安之乱”。云南大学尤中教授《云南民族史》介绍:
天启元年(1521),奢崇明自动请求出马步兵二万前往“援辽”,其目的在于借机会扩张势力,明朝廷不知而加以应允。于是,奢崇明于九月领兵北上,进据重庆,分兵攻合江、纳溪,破庐州,陷遵义,围成都,自称大梁王;水西土官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则企图夺取安位的土司职位,乃起而响应奢崇明,率兵攻毕节,破安顺、平坝:乌撒土官安效良亦起而附合……明朝廷此时既急于东北,复患于西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奢崇明为蜀兵所败,于天启二年(1622)投水西,与安邦彦相汇合,与云南、贵州官兵拉锯战于贵阳、水西之间,仍号大梁王;安邦彦则称“四裔大长老”;其余头目称元帅者甚多。沾益、平夷、武定等地则为设科、张世臣等所控制。……战争区域横亘在云南通向内地的交通线上,阻断了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濒于危境。[4]

直到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合众十余万攻永宁,被总督朱燮元擒杀。次年,安位请降,“奢安之乱”基本平息。“奢安之乱”延续近十年,“震撼了当时的西南各省,牵制了蜀、楚、黔、滇诸省的军事、经济力量,削弱了明王朝对后金的防御能力,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减缓明朝廷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压力,使明朝廷处于三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覆亡”。[5]

[1]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第261—263页。
[2] 《明实录·明熹宗实录》卷二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070页。
[3] 同上书,卷三七,第1913页。
[4] 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45页。
[5] 付春、于小燕:《“奢安之乱”与“沙普之乱”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朱泰祯入滇后,多次参与筹划、指挥平叛战役,在其《水、蔺、乌倾巢再犯大获奇捷疏》中录有当时云南巡抚闵洪学奏疏片段:

此番之寇,因(天启五年)三月入犯未得志于我,故愤而再来,设谋愈毒,勾连愈广。如水西安邦彦、莫得、阿乌谜等,江外沙学、蔡家子贵爪等,以及乌撒、沾益,无不悉其精锐,空巢而至,众号二十万,实不下八九万。而我兵尚不能二万,又布之六七百里间,众寡之数悬殊。……幸按臣(按:指巡按御史朱泰祯)深明兵法,臣从之朝夕抵掌,分布战守,策励将士,以忠义激发。……(天启五年五月)十三日,大战于磨盘山,贼恃众多,厥气炽甚,我军中千铳齐发,贼不为动。忽景东象自左出,吼声如雷,跳掷而前,贼乃万马辟易,势不可止。沙、禄、龙、王诸司舞刀从之,白刃雪片,尸横十余里,肝脑狼藉,迨我收兵,马蹄朱殷。战斗之酣,滇百十年来未之有也。此战之后,贼无复斗志,不数日,遂走寻甸归路。[1]

闵洪学奏疏中之记述,亦可与朱泰祯《叙》中“奉节滇云,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的记载参看。

明代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品秩虽低,但奉命巡按地方时职权极大,“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2] 明后期,巡按御史还拥有参与军事策划和指挥的权力,“由于国势衰微,内外交困,明王朝陷入全面危机,军事行动十分频繁。于是统治者更加倚重巡按御史,以军权授之。明后期,巡按御史不仅可以调兵遣将,布置方略,而且还常常奉命专理军务”。[3]巡按御史还握有对地方官员的考察权,因此地方官员对中央派出的巡按御史,无不礼让三分,府、州、县官员及都指挥、承宣布政、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自不必说,即使是掌握一省军政实权的巡抚对其亦不敢怠慢。由此不难理解,云南巡抚闵洪学奏疏中竭力称颂朱泰祯,“幸按臣深明兵法,臣从之朝夕抵掌,分布战守,策励将士,以忠义激发”。朱泰祯亦颇具笼络人心的手段,尤善与桀骜不驯的黔国公沐启元相处,“启元少桀骜不驯,屏弃田间。既得立,益雄蹇,不甚奉法。泰祯念遐方安危所系,乃奖掖启元,每事左右之,俾无陷藩禁,遂以战守定滇黔,诸夷咸戢”。[4]

[1] 刘永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二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88—789页。字下点为引者所加。
[2] 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三《职官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8—1769页。
[3] 宋纯路:《巡按御史权力的变化与明代地方政治》,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第21页。
[4]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朱泰祯传”。
朱泰祯运筹帷幄,并能与云南巡抚闵洪学、黔国公沐启元等通力合作,故能取得平叛的初步胜利。天启七年朱泰祯奏报平定云南诸叛,“三月戊辰朔。……甲戌。……云南巡按御史朱泰祯叙平定武、寻、篙功,三年间,百三十三战,俘三百七十四人,斩四千六十一级。兵部请筮日宣捷,报可。……庚辰,宣云南之捷,告郊庙”。[1]之后,朱泰祯任满回京,途中闻父丧,遂返居老家海盐守制,随携云南画家黄谷。其乡人吴蕃昌《滇南黄将军墓志铭》云:“直指使浙右朱公泰祯巡滇,能文章,宝书画,则购将军狱中所画,悦之,乃论出其事,因以自随。及寇水、蔺、乌为乱,将军劝朱公以兵临之,身横槊破阵,所截割甚众。寇平,朱公与俱觐,将闻于天子,有以报将军。会父丧,去官,将军遂客于朱公之乡曰‘武原’者。”[2]“黄将军”,即黄谷(1588—1648,原名袍,字彤庭),字松石,本云南人,世袭百户,故吴蕃昌文中称其为“将军”。他因罪下狱,因善绘画,受朱泰祯赏识,为其脱罪并留幕下。黄感激涕零,当朱离开云南,便追随而去。朱丁忧返乡,他便跟随到其家乡海盐,遂终老于此。其人为明末著名画家张远之师。[3]

崇祯二年(1629)守制期满,朱泰祯返回京师,正遇皇太极亲率后金和蒙古大军入关攻明,围困京师,史称“己巳之变”。这次事件从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取道蒙古,破长城关口,兵临遵化开始,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后金兵退出关外,历时七个多月。期间,朱泰祯曾捍守广宁门,即《叙》云:“己巳驱车入都,又以群丑纵横,京师骇恐,余任守广宁门,身当众冲,披甲仗剑为士卒先。”不久,朱拜官南京京畿道监察御史。崇祯三年(1630)三月,他因事贬为徽州府知事,后升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五年四月为族弟晋祯《橘中秘》撰序并刊于南京,同年十月二十八日(1632年12月9日)卒于官。

朱泰祯著作甚富,今存者有:《礼记意评》四卷、《公羊、谷梁春秋合编附注疏纂》(一作《公谷合编》)十二卷、《云中约草》一卷《疏草》四卷。可能已亡佚者有:《远人楼诗集》五卷(一作《远人楼集》)、《元对轩稿》(一作《伭对轩集》)、《皆山馆稿》(一作《皆山阁集》)、《巡滇纪行》、《雄文阁稿》、《拄笏斋经疑》、《爱君勤政历》、《雄文汇辨》、《济世选要良方》、《舆讴录》、《赓歌录》等。朱泰祯著作虽富,但大半亡佚,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朱彭寿曾想搜集族中先贤著作汇为一编:“然诸家稿本,屡经兵燹,强半无存,每向族人中访问遗书,竟罔有应者(即咸丰以前已刻板本者,今皆亡矣)。”[4]如《远人楼诗集》等尚存,朱泰祯自称“余往岁薄游中外,常与季弟进之氏偕”,我们定能从中窥见晋祯的身影,解开《橘中秘》作者身世之谜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1] 谈迁:《国榷》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58年,第5358—5363页。
[2] 《只欠庵集》卷五,第418—419页。
[3] 见《(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九《黄谷传》。
[4]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第261页。


三、朱晋祯“为家累所牵”考

《橘中秘》作者朱晋祯在方志、史籍中虽无片言只语记载,幸而笔者在《族谱》中觅得其世系与生卒情况,澄清其姓名与籍贯、身世等问题。朱氏除撰《橘中秘》之外,事迹基本无考,但其被迫放弃科举,投身棋艺创作的原委,却可以拨开历史迷雾,隐约窥得。
朱泰祯《叙》云:“每见其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以他念,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余心实慑之。既而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晋祯出身海盐名门望族,顺理成章地将读书入仕当成人生重要目标,焚膏继晷,极有希望博取得功名,“紫阁丹墀,几乎反掌间”,但却“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叙》中含糊其词的“为家累所牵”究竟是何事呢?

考《(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朱泰祯传记,“以族人谒选事牵引,谪徽州府知事”,语焉不详。《海盐朱氏族谱》卷二钱士升《明故福建道御史白岳朱公墓志铭》:“随拜南京畿刷卷,适以族人截选事,蜚语及公,谪徽州知事。”卷三彭期生《御史白岳朱公传》:“补南京畿道御史,以族人谒选事相牵引,谪徽州府知事”亦不详细。唯谈迁《国榷》记载较为详细,崇祯三年(1630)三月,朱泰祯因写信给吏部主事谢学夔,嘱其在族人谒选之事上帮忙,事发遭贬,“甲申……御史朱泰祯以柬嘱吏部文选司主事解学夔,事发,学夔调外,谪泰祯□□知事”。[1]因此《叙》中语焉不详的“为家累所牵,不遂厥志”很可能就是指此事。朱晋祯就是事件中的“族人”,被褫革功名彻底断绝入仕希望后,无奈将精力投向士大夫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专注于象棋艺术创造,“旁涉雕虫,悉造其颠,而于象戏,犹得三味”。历史上从此少了一个春风得意的官员,却多了一位流芳百世的棋谱作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正是当年朱泰祯、晋祯兄弟始料未及的。

[1] 《国榷》卷九十一,第5522页。


朱泰祯此前仕途顺当,在云南平叛和保卫京师中都立有功劳,正欲大展身手,不料崇祯三年因请托之事而遭贬,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此事亦可让我们了解他在事发两年后所作《橘中秘》序文时的心情和文中的弦外之音。往昔功劳和荣耀已逝,如今已是被贬之身,“纵微功可录,然而局已烟销,往绩成虚,恍如枰收对垒”,这是他撰序时复杂的心情。面对族弟晋祯苦心孤诣撰就的《橘中秘》,想起自己汲汲于功名利禄,为其请托照拂,不料东窗事发,自身遭贬不谈,还牵连晋祯终身无法入仕,不禁充满歉意,“橘中虽隘,自觉天地之宽;胜负虽分,竟忘角逐之想。进之得此意甚深,而苦心更不可泯。余赞付梓人,公诸同好。且诏世之纷纷名利者,亦可以此作清凉散也”。朱泰祯对族弟晋祯投身棋艺研究和撰述,淡忘名利的“苦心”表示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慷慨出资刊印《橘中秘》。这其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自我宽慰、反省以及对族弟的深深歉意,想必心有灵犀的晋祯当年定能领悟。此事件对朱泰祯的打击异常严重,导致他在两年后郁郁而终,年友钱士升感慨万千:“嗟乎!以公立功万里,文武具究,宜其大用,树立正未可量。且襟度超旷得丧,浮沉不滑,其和于理,当得长寿,而竟止于此,惜哉!”[1]

笔者撰文中,在网上巧遇海盐朱氏第二十四代孙朱学范、朱国军先生。两先生热情慷慨,多次惠寄珍藏的海盐朱氏资料。近四百年隐晦不彰之著名棋谱作家和国手朱晋祯能在古道热肠的朱氏后人帮助下,拨云见日,澄清其籍贯和身世,亦一佳话也!


[1] 钱士升:《明故福建道御史白岳朱公墓志铭》,《海盐朱氏族谱》卷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4-11-21 21:52:13 | 只看该作者
该篇佳文,研究棋文化--棋史之人不可不读!
3#
发表于 2014-11-22 17:08:43 | 只看该作者
端的是好象棋论文!!!
有论有据,可载入象棋史册。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9:47:20 | 只看该作者
夏双刃
快女七强以来观战行

夏夜无心理旧狂,殷勤颦笑看歌场。芙蓉楼上屏开后,各自青春时样妆。云是举国好女子,行云遏定称七强。我来何晚复何幸,坐待百灵朝凤凰。早闻邻家有天使,流星七月看狮子。一如十二十三时,犹带童声发皓齿。人皆谑为绵羊音,我意人间谪仙子。笑其调走音常破,怜其诗美诚若此。我师拂袖嗟何如,自古天才神不死。若得明师琢与磨,白璧连城应如是。尔来复见天竺人,胡旋轻步不生尘。折项合什兼妙目,回雪飞天岂惜身。谁筑七宝藏飞燕,乍泄银铓隐公孙。豆蔻果然年最小,快言快语快精神。忽变宫商声宛转,恍若凌波身款款。女儿最是著长裙,三休台上飘颻见。原生南邑久成名,岂赖长沙重评选。谩云眉目太迷离,才高自是惜青眼。一曲天空四座惊,多情赢得真珠满。可怜此去更何时,不教魂梦听歌短。一别娥皇已自嗟,再别女英宁是耶。忆昔年少游巴蜀,草堂春睡愿为家。此间最好为女子,处处东风桃李华。往岁不知君已倡,今朝倾盖频回车。怜君无语常凝噎,怀抱倾城总半遮。珠圆玉润白莲吐,一座如禅数落花。古来梁绕天才耳,却待韩娥去后夸。闻此一曲宁先死,天涯沦落说琵琶。秀场公平安可待,天下矮人多如海。送君含泪解缠头,一语销魂深不改。黄英献唱映山红,洪潮开国六十载。巴山儿女无所有,杜鹃啼血精魂在。犹忆青春年少时,也唱红歌酬先辈。先辈江山又如何,华胥文明今已殆。果然卷发假小子,好同国际称友人。惯诉亲情催热泪,一似倪萍与朱军。红豆一枝相思少,摩诘春心何处了。斗牛垂死穿长剑,满座妇孺惊呼好。断音不是中州技,二十女子夸霸气。自来多少宁馨儿,天假聪明浑不避。聪明可奈实力何,且观妙舞赏清歌。冠军飞骑燕然勒,汉阙新翻龟兹歌。飞腾曼妙西洋景,有美一人如梦影。忽而一曲回首处,与君肠断伤流景。舞歇歌罢今何日,检点花魁卿第一。还与唯君同怀抱,忽然知己情转疾。我秉芙蓉观世态,但书所感无所求。群氓蚩蚩咸抱布,浮云蔽日使人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迅翁名句今重借,且为苍生一下楼。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38:02 | 只看该作者
她走了,33岁,用了一种坚强的姿态。

她说: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

生命一定是一场悲与欢的考验。芸芸众生,匆匆穿梭,什么是痛不欲生你懂,什么是委屈挣扎你懂,什么是无人能理解你懂,什么是生活的酸苦你懂。只是啊,你太过善良,愿意把所有的痛自己忍受,所有的委屈自己开解,所有的孤独自己经历,所有的酸苦自己承担。

而这生活的所有磨砺,就是它活生生的面貌啊,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生活就这样,给每一个众生,安排出一场起与落的生命轨迹。行路的人啊,唯愿啊唯愿,唯愿你在孤涩中不舍坚强,在苦寂中不舍希望,在寒夜里尽力做自己的烛光。

她说:人世的流言,谁爱谁评判。生死有何难,谁都别来管。

生命就是一场来和去的历练。生命的严肃安排总是容不得商量,总在最好的时候留下无奈,美满的时刻出现缺憾。每个人都充满期冀的行走在世间,两手空空来到,两手空空离去,这过程中所有的追求,无论财富、名利、地位、荣誉、流言蜚语,在生死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生命太过严苛,以至于她突然就把所有的东西送到你的手上,又在不经意之间把它夺走。一路上相伴着,青春、财富、健康、亲友,好似拥有了许多许多,忽然有一天,却又什么都留不住。行者啊,在这一场来与去的历练中,你有没有去思考清楚命运的玄机呢。

她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生命会教会人们如何在客观中坚强。面对生命中的缺憾,面对人生中的不圆满,面对求不得、留不住,面对怨相会、爱别离....。。我们要用怎样的姿态走过这一回人生呢,这世间的苦空无常,锻炼一个人的涵养,生活的阴晴圆缺,成就着生命的安详,生活所有的悲欢,何尝不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只要抱定了自己的执着,哪里有什么客观。一旦揪住烦恼不舍,就重复制造着心酸。人生这场路过,每个人都承担着人生的落差,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一定要学会从容地化解曲折,心头无奈的时候懂得坚持,心头堵塞的时候学会看淡。

她说:回头已没有办法,一转身不再牵挂。随它吧。

没有执着过的人,不会懂得真正的放下。多少次恳求命运的恩赐,多少次在命运的任性中受伤,到最后,也终于懂得了接受和放下。而这一回生命转身的背后,是多少次午夜悔恨后的接受,又是多少次跟不喜欢的情境对抗后的淡然,而这些接受和淡然,又何尝不是命运的另一种担当呢。不再逃避,勇敢接受,不再情绪,努力改变,不再怨天尤人,慢慢的坦然。

这就是一条人生的必经之路啊,生活让生活懂得淡然,生活让生活懂得客观,生活让生活懂得接纳,生活让生活懂得。她走了,看来不过一个轻轻转身而已,而这一段短暂的人生,留给世人的,足够引起人们对生命思考与唏嘘。这些依然在命运大海里行舟的人啊,这一条坎坷悲欢的人生路,要用怎样的智慧和坚强,才能稳稳走过。





花开花落,一期一会。她来过,走了一段悲欢故事。她去了,留给世人一抹晚霞。她很真诚,能够在不甘心里,用昂扬的热情,唱出对生命的热爱。她又很善良,懂得在苦痛中,依然用坚强拥抱生命的不圆满。

她说:也许明天,没有谁,陪我走过,潮起潮落。

我说:也许明天,行者懂得护心,归者懂得放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2:04:41 | 只看该作者
对联大全千古绝对 (一)

  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 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 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对联大全千古绝对(二)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对联大全千古绝对(三)

  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大全千古绝对 (四)

  一对船儿紥港湾,一船秀才,一船官。当官本是秀才作,先做秀才后做官; 两个女人一样长 一个女儿,一个娘。为娘本是女儿做,先做女儿后做娘。

  什么贵?什么重?风吹什么动?什么里面能藏风? 书为贵,情为重。风吹秋波动,哥心深处能藏风。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扩展阅读:千古绝对

  1.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2. 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3.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4. 刘伶饮尽不畱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5.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6.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对联大全 千古绝对

  7.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8.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9.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华康网》[www.cnkang.com]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cnkang.com/nrjk/201401/942623.html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2:05:48 | 只看该作者
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
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
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对船儿紥港湾,一船秀才,一船官。当官本是秀才作,先做秀才后做官;
两个女人一样长 一个女儿,一个娘。为娘本是女儿做,先做女儿后做娘。
什么贵?什么重?风吹什么动?什么里面能藏风?
书为贵,情为重。风吹秋波动,哥心深处能藏风。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烟锁池塘柳;(火,金,水,土,木)
桃燃锦江堤.
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世界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衣)少十(食)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
李打锂,鲤沉底,李沉鲤浮;
风吹蜂,蜂息地,风息蜂飞.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独眼不登龙虎榜;
半月依旧照乾坤.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为摘星汉;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乃探花郎.
炭黑火红灰如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磨砥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
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或:宝塔尖尖,一顶八方四角;
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或:玉掌平平,五指二短三长.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三女同汝,二女皆因长女起.
五人同伞,小人全赖大人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主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罗汉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莆当东西.
八方桥,桥八方,八方桥上望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月门闲客住,二山出大小尖峰.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2:32:38 | 只看该作者
搞笑对联

发布时间:2015-03-11 13:38:11

  



1.上联:忆往昔,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小孩一帮。下联:看今朝,白米饭,王八汤,小孩一个,老婆一帮。横批:与时俱进

2.上联:爱与被爱都很难 下联:有情有缘要时间;横批:情义无价

3.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横批:愿者上钩

4.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

5.上联:我爱的人名花有主;下联:爱我的人惨不忍睹;横批:命苦。

6.上联: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下联:红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老婆一帮; 横批:与时俱进。

7.上联:假烟假酒假朋友;下联:假情假意假温柔;横批:钱是真的。

8.上联:坏男人招人爱;下联:坏女人吃得开;横批:越坏越好!

9.上联: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下联: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 横批:生无可恋

10.上联:为接入生,为运营死,为收入奋斗一辈子;下联:吃电信亏,上联通当,最终死在移动上;横批:改行为妙

11.上联:过大年过大年发才有发钱 下联:新年乐新年乐好酒有好色

12.上联:紧提枪 慢调教 深浅宜斟酌;下联:大开口 勤煽情 收放请自如

13.上联:浅出深入 直教人生死相许;下联:后顶前插 最销魂反复摆弄

14.上联:灯初放夜人初会 裙带急急解;下联:气若游丝意若绵 蛮腰切切迎

15.上联:摸到胸儿 探进腰儿 害奴滴落水儿;下联:提着枪头 趁着兴头 准我独占熬头

16.上联:入半寸魂惊魄散 娇呼:痛,快!下联:留三分玉惜香怜 急叫:出,来!

17.上联:代县长,代市长,代议长,三代同堂。下联:新房子,新车子,新马子,全新登场。横批:都是A来的。

18.上联:白开水,冷馒头,吃喝睡觉电脑前。下联:斩妖剑,步定鞋,杀妖除魔游戏中。

19.上联:走一步卡一步缘分啊,下联:杀一个掉一次谢谢啊;横批:城东保卫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5-7-11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