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象棋论坛

标题: 临局对弈 [打印本页]

作者: wcb1969    时间: 2003-3-31 07:52
标题: 临局对弈
[move] 明代浮白主人《笑林》中记述了一个故事,有两人下象棋,旁观者出去解手回来,发现下棋的两个人都不见了,门前门后都找过了,就是找不到他俩。最后,突然听到门后角落里传来打声,一看,原来两位下棋者扭打成一团在争车呢。这两位对弈者如此身临其境,真令人可叹。确实人在棋局,身不由已,旁观者看上去滑稽之至的事,而当局者却憨态可掬,一本正经。古往今来,棋盘上演绎了多少弈迷春秋,留下了多少棋迷佳话,小小枰盘,竟如此令人如痴如醉,真是不可思议。在大街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地上摆着一副象棋,周围围着一摊人,对弈者冥思苦想,挖空心思,脸上表情变化莫测,或喜形于色,或抓耳挠腮,或长呼短叹,或呼天抢地,或喜笑颜开,或眉飞色舞。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局势瞬息万变,于是一方乐极生悲,如坐针毡,另一方为报痛失主力之深仇大恨,早已耿耿于怀,伺机而动,此时可谓扬眉吐气,破涕为笑了。种种表情真是难以描述。难怪古人云“对面痴心,只愁收局,肠断欲输时”,下棋免不了要争斗,“淡文则让,淡局则争,世人之情也”。谁都想争个输赢,一上棋盘,以前的斯文样儿全无,只有你死我活的念头,甚至到了大势已去的地步,仍要“困”兽犹斗,不见棺材不落泪。也有人坐在棋盘前,慢悠悠半天一个子儿,欲输时也面不改色,似乎隔岸观火,不关痛痒;赢了也无动于衷,一笑置之,这样的人下棋可以说超越了输赢境界。其实,下棋最易暴露真性情,而对于棋迷来说,想要他不喜形于色还真办不到。有些对弈者下棋时还念念有词,甚至不惜痛骂自已“蠢材”“笨蛋”之类,有时又耳红面赤,额上颈上条条青筋粗露,或汗如雨下,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有时又怒目圆睁指着对方鼻子“说:“你也欺人太甚!有此下法吗?”因此,由棋战变成拳战的事也常常发生,双方为了一步棋而大动干戈。梁实秋曾说他见过两个人下棋,首先是坐着,神色自若,不久棋势紧张,两人都站起来了,剑拔弩张,最后到了生死关头,两个人跳到桌子上去了,看来一场恶仗在所难免。这种态势真让人可笑可气。而在棋迷中,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下棋者往往情不自禁,于是喜怒哀乐,毕露无遗.我们前面说过的“门后争车”是一例.“非常欢喜非常恼,不是棋人总不知”,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说出了个中滋味。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景城真武祠有一道士,不详其名。一天纪的从兄方洲到祠内,见案上放一枰棋,仅得三十一只棋子而不见人,以为道士外出了。稍后,忽闻窗外有喘息声,前往视之,乃二人四手相持,共夺一子,争得筋疲力尽,喘不过气来。纪昀评曰:“癖嗜乃至此。”区区道士,为了小小一子竟然如此,真是认真得可爱。其实,更有甚者,《云仙杂记》记载“李杓直与人棋而败,乃窃数子咽之,寻问,乃终局大怒”。此人性情之急之下竟把棋子给吞下去了,付出了如此代价,当然得大怒了,真令人哭笑不得。[/move]
作者: wcb1969    时间: 2003-3-31 07:55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社会学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性格。例如东西方民族都强调国家领袖于国于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为战局输赢的标志。 不同的是,国际象棋多了个法力无边的“王后”,左冲右突,英勇无比,是权力地位与才能的高度统一,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妇女观和权力观的体现。 与中国象棋遵循官越大越无能的传统不一样,国际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个只会围着皇帝脚跟转的儒士,而是颇有能力冲锋陷阵的勇士。国际象棋中的每个成员的自由度和整个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国象棋大。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动荡的性格。而中国象棋则比较雍容、庄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国哲学中那套以柔克刚、以近致远、动静有致的奥秘,而只会蛮冲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国象棋的。 如果说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以静制动”传统性的象征,那么西方民族则比较尊重个人奋斗的意义。正因为此,在国际象棋中,一个小小的士兵奋战到对方底线时,可以随意成为任何一位权威,这对权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国象棋而言,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欢迎光临 华工象棋论坛 (http://www.hgches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