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象棋论坛

标题: 转帖:弈林大势和象棋新规则---------作者 甘桐 [打印本页]

作者: sdndsx    时间: 2015-12-13 08:10
标题: 转帖:弈林大势和象棋新规则---------作者 甘桐
本帖最后由 sdndsx 于 2015-12-13 08:16 编辑

转帖:弈林大势和象棋新规则---------作者 甘桐


       浮生长恨欢娱少。这是宋朝的一个尚书说的,尚书是很大的干部了,还嫌欢娱不够,洒家一介布衣,自然更不能免俗,每回发帖,基本都奔着这个目标。然而,本帖将一改过去的半真半假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不再用搞笑的表象遮掩苍凉的主题。总之,本贴将从一个伪棋迷的角度,说几句真话。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听惯了假话套话官话,偶尔听到一句真话不是皱眉,就是脸红,总之一百个不舒服。因此,洒家在发完这个帖子后,将骑上青牛,西出函谷关,把那些愤怒的唾沫远远地抛到身后。鉴于目前国内的网络环境,和本人说话爱跑题的毛病,洒家决计,不再去任何一家象棋论坛上添乱,偶尔潜水,必定装聋作哑。

       是为前言。

       下面先从弈林大势说起。

       话说天下万物,都是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五十亿年前,地球并不存在,五十亿年后,地球也将彻底消失。人类的出现不过两百万年的历史,坦桑尼亚的南方古猿虽然享有五百万年的高寿,但他们只会直立行走,不会制造工具,因此不能算人,现在的网络世界里,也有那么一些似人非人的怪物,它们长期躲在暗处,专门通过羞辱他人来获得莫名的快感和虚幻的得意,这些个怪物虽然会制造工具,却不会在阳光下直立行走,因此也不能算人。

       象棋发轫于战国,定型于南宋,总共不过两千余年的历史,在这短暂的瞬间里,象棋一直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三教九流的排行里,下棋的人总是比娼妓稍稍靠前,到了元代,则连娼妓都不如,娼妓排第八,知识分子排老九,乞丐排第十,下棋的则在第十之外,根本不入流了。自本朝太祖开万世基业之后,象棋这才成了体育,甚至成了文化,所以,棋界有一句套话叫作“国运盛,棋运兴”。二十世纪中叶以前,象棋名手大多穷困潦倒,“华东五虎”之一林荣兴,“粤东三凤”之一钟珍,“四大天王”之一冯敬如,“江汉三龙”之一吴淞亭,全都是饿死街头;镇江名手巴吉人,著名的《反梅花谱》的作者,流浪上海滩时,穷途末路,投苏州河自尽。1949年本朝立国以后,不少顶级棋手都进了体育运动队,生计顿时有了保障,“混世魔王”杨官璘甚至拉起了小提琴,日子过得好不悠哉。这样一对比,前面那句套话似乎一点也没有错。

       然而,真理总是相对而言。

       棋手的人生悲剧,在1949年之后,一直未曾停演。“江南七星”之一朱明华,1955年投水身亡;“华东五虎”之一李尚武,文革时跳河自尽;业余棋界第一人、革命军人马迎选,1993年自缢身亡;湖南省冠军谭才文,38岁就在贫困中病逝,时间是2008年,辉煌无比的中国奥运年。象棋圈子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不想再举,只想说一句,太多太多的江湖棋手,无名之辈,已经和将要,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消逝,生前没有夏花的绚烂,死后也没有秋叶的静美,可以说,棋人的整体生态,一直相当恶劣,少数顶级棋手的衣食无忧,并不能代表全部棋人的丰衣足食。棋界的记者、作家、领军人物、人大代表们,如果你们的良知和羞耻感还没有彻底地麻木,请不要再重复什么“国运盛,棋运兴”的套话。这个群体智商不低,他们却活得相当疲惫,这个群体需要自强,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关于弈林大势,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国势越强盛,象棋越衰微。

       在全球化、一体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挤压之下,传统文明将不可避免地破碎或衰亡,有专门从事传统文化保护的学者这样疾呼:在中国,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剧种,一门世代单传的手工绝活彻底失传。



       当回肠荡气百转千回的昆曲都成了遥远的绝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站在冬日的残阳里,为象棋的凋敝泪流满面?当北方的农民一有机会就把长城的砖卸下一块,扛到家中垒砌猪圈,当南方的农民抛弃传统的白墙黛瓦,盖起一幢幢不伦不类的尖顶洋楼,棋人应该庆幸:象棋还没有遭到全民的践踏。

       只有一种国粹,能够挡得住现代文明,这就是麻将。任何时刻,麻迷都是三阳开泰,镇定自若,泰山崩而色不变,黄河枯而心不惊。斜叼的烟卷,倦怠的眼神,脑门上细密的汗珠,桌子上整沓的钞票,是这个民族最好的写真。

       象棋不是麻将,投机成分少,实力成分多,所以,全民炒股和全民搓麻都是可以期待的盛世图景,全民玩象棋,则是痴人说梦。

       象棋的宏观格局大体分为两块,一块是作为竞技体育的高端象棋,一块是作为民间娱乐的大众象棋,前者不过是现役的百十来号人,后者则是数量上亿的群体。

       先说高端象棋。

       未来若干年内,中国体育不可能从奥运战略转向全民健身,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非奥运项目的象棋,前途黯淡是必然的,全运会上象棋的撤销,就是一个不祥的昭示,对于象棋界来说,这一事件,无异于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地。

       四面都是楚歌,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毫无疑问,要走向市场,要吸引眼球,要转换象棋理念。在这一伟大的转型过程中,象棋的传统下法和传统规则将遭到重创,甚至颠覆。

       怎么办?生存还是毁灭?

       形势的逼迫,居然把棋人推到了哈姆雷特的痛苦境地。

       洒家认为,救亡图存是第一位的。一个李文壅,胜过一千万个抱残守缺的书生。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策划,胜过十个棋坛作家的苦思冥想。下棋的人,脑子很活;下棋的人,脑子也很死。象棋年终总决赛的盛筵已经结束,笙歌已经散尽,娱乐象棋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大多数人对质疑规则已经没有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明年还有没有超霸杯?

       然而,走向市场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一两场大型比赛,就能培育起发达的市场。在此之前,如何改善高端象棋的存活质量,洒家在此献上一计,即:归口部门实现从体委的单一领导转为多家单位的共同领导。既然挤在国家体委的大宅门里,象棋已经受尽了冷落,刘晓放和郭丽萍何不勇敢地走出深闺,另寻婆家,向文化部,向国家非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抛出自己最哀怨最无助的眼神。一个婆婆给的不多,三个婆婆给的就不少了。必须每年办几场红红火火的赛事,让高端棋手活得潇潇洒洒,盆满钵满,才能让年轻的妈妈带着学棋的孩子在象棋班的报名点停下脚步。

       以上说的是高端象棋。

       大众象棋,本质上是一种休闲,顺乎天而应乎人,不必强求,也不必哀叹。相当长的时间内,坊间象棋不会亡,更不会火。论惊险刺激,象棋比不过电子游戏;论感官愉悦,象棋比不过舞榭歌厅;论轻松舒坦,象棋比不过按摩洗脚;论风雅时尚,象棋比不过高尔夫和裸聊;论文化气息——算了,还是不说文化吧,文化早已沦落风尘,成了没有文化的同义语,恶俗颟顸的遮羞布。2009年,共和国华东地区的某座城市,公然提出了“大力发展洗浴文化”的发展战略,不知雷倒了多少国人。洗浴不就是那点事儿么,还能洗出中华文化来?前些日子,有个朋友要出几本美食谱,想请洒家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写个卷首语,洒家踌躇了许久,还是没写。吃饭这件事,说到底,是和性交一样的,生理需要而已。能够咂摸出文化来,纯系现代人吃得太饱。

       好了,扯完了天下大势,回到本贴的中心话题,象棋新规则上。所谓新规则,到底是指什么?洒家认为,凡是一盘和棋,双方得分不一样的就应视为新规则。毫无疑问,和棋黑胜和3-2-1-0都应算是新规则。新规则有多种叫法,叫得最广的是“胡规”,其次是叫“和棋黑胜”,再次是叫“胡氏新规”,再再次是叫“新规则”。洒家择其善者而从之,下文均以“新规则”称之。

       有个叫“松下弈仙”的网友,拼命反对和棋黑胜,却不反对3-2-1-0,真是让人颇费思量。看他的名字和他文章的思想,洒家以为他是日本朋友,(只有日本人才喜欢叫什么松下,渡边,而且对中国文化有着一知半解的热爱。)年纪应该在八十上下。后来看了此君的照片,才发现洒家的猜想全然错误,此君十分年轻,一对老鼠眼,竟然和洒家长的一模一样,实在可气。鼠目无可厚非,寸光却要不得。附加一句,此君从不骂人,文章也写的行云流水,在反对新规则的人群里,他是比较不俗的一位。

       广东象棋网反对老胡及其新规则的帖子,多得如这个冬天的雪片,其中比较有分量的,是马戈的《象棋改革之路》。该文老成持重,严肃认真,没有冷嘲热讽,也没有低俗的谩骂,作者甚至弃用了“胡规”一词,表现出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和韵致。

       然而,马戈先生忽略了辩证二字,他对新规则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又细又长的分析,正面作用却只字未提,他对否定的声音进行了认真地援引,肯定的声音一句也没有摘录。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规则到底是好是坏,孰利孰弊,光听美国之音是不行的,也要听听CCTV,光听CCTV是不行的,也要听听美国之音。

       在进入这个极富争议的敏感话题之前,洒家首先要提醒各位,人类并不如我们想象的这般聪明。大地震来临之前,猪会拒绝进圈,癞蛤蟆会排成长队早早迁往异乡,人类呢,就连一流的地震学家都在蒙头大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如猪,绝非一句纯粹的搞笑。

       当时代进入涡旋状态,我们总是急于判断是非对错,急于给某人某事打上标签,急于拥护什么再反对什么,急于证明自己并不愚蠢,好像唯有自己的观点成了划时代的定论才能感到安全踏实,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上帝的悲哀,上帝不仅让我们缺乏猪的前瞻性目光,而且让我们缺乏猪的豁达大度的胸怀,这就导致了争论的双方目眦尽裂,毁谤丛生。

       然而,世上的人和事,绝非简单的二元论就可以概括,对与错,好与坏,精华与糟粕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象棋新规则的功与过,利与弊,再过八十年再做结论不迟。到那时,新规则也许早已进了垃圾箱,也许仍然是备选的规则之一,也许出现了更新的版本,谁知道呢。95岁的郑惟桐,如果还没有老年痴呆,也许会记起曾经有过的这场公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象棋新规则的始作俑者是谁?似乎老胡无疑。有网友说,3-2-1-0是吕钦第一个提出来的,如系事实,则“胡规”应该更名为“胡吕新规”,因为吕钦的3-2-1-0与老胡的和棋黑胜,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就是取消了和棋。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又叫康梁变法,改称“康法”或者“梁法”都是不妥的。“胡吕新规”何以就成了“胡规”?广东象棋网上那些因为取消和棋而如丧考妣的人士,为什么只骂胡而不骂吕?嘿嘿,洒家真地搞不明白。

       在这里,洒家必须指出一点,和棋黑胜并不是老胡的创造性发明,并不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构想,并不是象棋界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棋黑胜,跟人类其他的思想一样,也是继承与发展而来,也有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早在1953年,北京的谢小然、冯锦诸两位先生就在所著《象棋精编》的“棋规”一节里,明确规定:“每一盘棋,胜者得一百分,负者得零分。同子和局,红得52分,黑得48分。”谢侠逊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许弼德等欣然作序。

       各位注意了,这里可是白纸黑字,和棋红胜。洒家并没有引错。

       须知那个年代,都是黑棋先行,1960年前后,官方以正式文本的形式,明确规定黑棋先行。一直到了1980年前后,官方又再次发文,规定红棋先行。可见规则也是一直在折腾的。折腾,并非自老胡始。

      想当初,洒家第一次在广东象棋网倡导“和棋红胜未尝不可”的理念时,众皆哂笑,仿佛听到了一个弱智者的荒唐梦呓,不少人甚至产生了智商上的巨大优越感。

       然而,真正的思想者总是独自仰望着清冷的夜空,远离于喧嚣的人流之外,泥沙裹挟不了,巨浪吞没不了。

       为什么和棋黑胜的思想古已有之,并且至今不灭?这源于象棋与生俱来的一大缺陷,就是后走方少走一步棋却毫无补偿。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缺陷。

       有人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呀,换先再来一盘就是了。

       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两盘的结果恰好和了,怎么办?再来两盘?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所有比赛的主办方,都害怕赛程过长。赛程一长,选手、裁判和主办方都会疲惫不堪,观众更会拍拍屁股,走人。2009年的广州市甲组比赛,为了缩短赛程,已经采用了八轮的积分编排,这样一来,已经越出了国际棋联规定的底线,完全丧失了积分编排的科学性。

       新规则出台的一条强悍理由就是可以有效避免赛程的延长。

       换先再来一盘,除了延长了赛程,本身也并没有消除不公。假如只是一盘棋,那么只有一方遭遇了不公,而假如换先再来一盘,势必让另一方也遭遇一次不公,通过两次不公来相对扯平,这是高明的解决办法吗?

     有人说,和棋黑胜意味着士象全可以赢单车,光老将可以赢单炮,这似乎足以证明规则的荒唐,可是换一个角度,大你一个炮,却赢不了你光将,这就不荒唐吗?大你一个车,也赢不了你士象全,这就不荒唐吗?实战中要积攒出如此大优的局面,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凭什么判为和棋?祖宗的规矩就是万世不变的永恒的圭臬?

       有人说,和棋黑胜把棋手逼到了绝境,红的猛攻,黑的死顶,这样会损害对局质量。可是,传统赛制就能保证对局质量吗?慢棋分不出胜负,只好加赛快棋,快棋还有质量可言吗?快棋再分不出胜负,只好通过抓阄来决定冠军,这样的事情好像发生过不止一次,还想再重演吗?

       还有人说,和棋黑胜违背了国人“和为贵”的传统哲学思想,此说纯粹是穿凿附会。竞技体育就是要争个输赢,分个胜负。棋盘是战场的模拟,互相都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桌上的“和为贵”,常常是权谋,是幌子,棋人念叨这三个字时,大体也差不多,谁要是当真,谁就是迂腐。

       有人说,老胡糟蹋了几千年的象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个帽子扣大了。老胡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任何规则只能影响高端象棋,也就是现役的一百来号人。坊间象棋连棋钟都很少拍,跟规则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老胡的新规则,目的是要限制许银川的夺冠次数,这种说法实在牵强。第一,新规则对许银川极为有利。第二,许银川再拿100个冠军,也不会影响老胡的地位。吕钦的冠军数量已经超出了老胡,你能说吕钦比老胡伟大么?

       中国从来都不缺小人。一些跟规则毫无关系的马前卒,长年累月地营造一种全民批胡的虚假氛围,恨不得把老胡置于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悲惨境地,实在是其心昭昭。如果只是为了取得某些人的垂青,也用不着如此拙劣地表演吧?

       客观地说,改革总有一些人获利,一些人受损。象棋新规则,到底让谁获利,让谁受损了呢?

       短期来看,所有的高端棋手全都受损,全都感到了不舒服,别扭,先手后手都难下;获利的是观众,因为比赛好玩了,刺激了,悬念增大了,先手一方的“策略和棋”没有了。

       长远来看,所有的高端棋手全都获利,因为观众把孩子送到了象棋学校,市场把钞票送给了高端棋手。

       蒋川大战李雪松,将近六百回合,才分出胜负,双方累计一千多招,史无前例,简直是“许褚裸衣斗马超”的现代版,这样的好戏,最为开心的是谁?是观众。有人说,那不是下棋,那是吃奶。话虽刻薄,却也道出了棋手的心态。如果是老的规则,早就鸣金收兵,翌日再战了,可是,翌日还有多少观众愿意再买票进场?

       最后,洒家想说说老胡其人。

       常言道,棋高人必诡。老胡这个人,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坏,也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好。他身上的地方主义,利己主义,只比普通人多,不比普通人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胡多年来的表现,很少能跳出一个“利”字,而他巨大的声望,特殊的地位,压得很多棋手喘不过气来,无形中褫夺了其他人的话语权,这些也都真实地存在。网络时代,不平则鸣,老胡这样的泰山北斗,有人骂一骂,也是国民开化、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全民都唱赞歌,与全民大批判,在一个健康的常态的社会里,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但是有些人骂起人来,毫无水准,还喋喋不休,时间一长,连他自己都真地相信老胡就是独夫民贼,祸国殃民了;有些人连什么是胡规都没有搞清楚,也在那里摇旗呐喊,骚扰视听;还有些人在抨击老胡的地方主义时,不知不觉间自己也露出了更加狭隘的地域倾向。

       其实,地域倾向和爱国主义一样,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过头了,就会让别的地域、别的国家感到不爽。

       洒家跟棋界毫无关系,跟规则也毫无关系,洒家感兴趣的只是棋民心态和棋坛生态,由于常常在象坛上看到某些伪精英架势,大批判情结,洒家就有了对抗的冲动,这样的冲动由来已久,终于形成这篇文字。


作者: sdndsx    时间: 2015-12-13 08:30
无局评《弈林大势和象棋新规则》  

       棋规争论和改革是当今棋界一大论战,其中“胡规” 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任何真正涉及到“胡规”讨论的文章争议都会很多,因此不必为有多人支持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众人拍砖而忧心忡忡。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学术问题的讨论要的就是以理服人,敝人也曾写了几篇涉及到“胡规”的讨论文章,如近期的《新分先制规则向“胡规”宣战》一文(2010年3月11日发表于中国象棋大师网百家争鸣栏目),欢迎任何人来拍砖尤其是“胡规”的支持者,因为敝人深知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才是好的氛围。

       对于甘桐先生这一篇大作,敝人曾在2010年1月15日给出过评论,也是少数拍砖的评论之一,然而不知何故却被人删除,既然要百家争鸣故特将原评论重发如下:

       作者确实文采飞扬,六仟多字的文章写的是行云流水敝人实在是佩服,几天前敝人也写了一篇文章《换汤不换药的新“胡规”可以休矣!》(2010年1月9日发表于中国象棋大师网百家争鸣栏目),尽管也是六仟多字但文笔却是笨拙之极。不过,作者的一些看法倒是值得商榷,当然这里棋民心态和棋坛生态这样宏大问题以敝人能力难以讨论(不看过众多讨论哪来的发言权,自己实实在在又是个懒人),敝人只是在规则技术层面作些讨论(这里特别声明敝人跟棋界也毫无关系,敝人感兴趣的只是规则是否科学、公平、保证棋局质量、保持象棋传统)。

       “换先再来一盘,除了延长了赛程,本身也并没有消除不公。假如只是一盘棋,那么只有一方遭遇了不公,而假如换先再来一盘,势必让另一方也遭遇一次不公,通过两次不公来相对扯平,这是高明的解决办法吗?”此一看法就很值得商榷,由于传统红黑差距到底是什么无人能弄得懂,分先虽然不敢说是高明的解决办法但却是相对公平和有效的解决办法,让对弈双方棋手都拥有同等资源,这样棋手比的就是棋力的高低而不是别的其它因素(棋力高者胜出)。民间过去就常有这种形式的分先大赛(如一九五三年六月象棋名宿杨官磷与陈松顺在广州举行的十局分先大赛),没有棋迷会说这种形式的比赛不公平。

       此外,国际上多局制竞技比赛通常也是采用交换场地、交换先后手、交换发球、交换牌型等措施,如足球规则、复式桥牌规则等。换先再来一盘也未必就会延长了赛程,不否认旧时分先制存在这一问题,但经适当改革可以解决此一问题(只要加入适当的考核指标就可以,相关讨论见敝人2008年1月9日发表于中国象棋大师网赛制棋规栏目的拙文《关于中国象棋新棋规改动的一些建议》)。举个例子,比如甲乙选手对弈(一轮两盘分先),甲选手在执后手一盘中30步守和,而乙选手在执后手一盘中50步守和,那么此轮判定甲胜乙负(同样是守和,合理的判断甲的棋力相对高一些)。

       至于说“老胡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任何规则只能影响高端象棋,也就是现役的一百来号人” 敝人也不敢苟同,因为尽管是现役的一百来号人但当今象棋棋艺的提高和发展,相当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他们的棋局表现,而不能保证棋局质量是“胡规”的硬伤之一,如果“胡规”再执行个八十年那绝对是象棋的悲剧!






欢迎光临 华工象棋论坛 (http://www.hgches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