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子是在子力上形成明显差异的一种行为,它跟兑子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象棋类游戏而言,几乎所有的精彩都会跟弃子有关。弃子可分为“战略弃子”和“战术弃子”两大类。凡是逼迫对方吃掉弃子,不吃就会速败!这类弃子就是“战术弃子”。一方弃子,另一方可以选择吃,吃子以后有明显的子力优势,但也可以选择不吃,这样的弃子就是“战略弃子”。
象棋类游戏最著名的两种传统象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不管是实战对局,还是趣味排局,几乎每一局都会出现弃子现象。虽然有计划的兑子,也会使其中的一方因为局面优势而取胜,但再有技术的兑子都绝对没有弃子精彩!那么弃子能不能通过数学模型或者某个公式来进行量化处理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在本帖里面提出两个量化公式,请朋友们批评指教!
先说一说“大子”的概念:除“兵”和“王”以外的所有具有进攻能力的棋子都可以称为“大子”。如:国际象棋每方有七个大子,中国象棋每方只有六个大子。
由于“大子”里面又可分为强子和弱子,所以弃强子和弃弱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中国象棋的弃车和弃马,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用最弱的“大子”来把所有“大子”进行的量化。通过比较,我认为“马”最适合做量化棋子。这样一来国际象棋每方的大子就由7个大子变成了10个马,中国象棋每方的大子由原来的6个大子变成了8个马。这里注意,国际象棋的一车只相当于一个半马,而中国象棋的一车是相当于两个马!中国象棋的一炮相当于一个马,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的实践而得出的估算值,虽说不是绝对精确,但把它作为一个量化的方法显然是可行的。
国际象棋每方的大子=2+2+1.5×2+1.5×2=10(马)
中国象棋每方的大子=2+2+2×2=8(马)
组合象棋每方的大子=2+2+3+1.5×2+5=15(马)
由于不清楚日本将棋大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不能得出其估算值,将棋每方的大子相当于多少“马”?请感兴趣的将棋爱好者回答。
这里说明一下,组合象棋是一种以传统为基础的新式象棋,最有趣的走法是串杀!通过自己四年多的探索和研究,发帖无数!虽然没有得到一位棋艺专家的认可,但组合象棋的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表现,让我有足够的底气把它跟两种传统的象棋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国际象棋的一个“后”相当于3个马,而组合象棋的“后”由于串杀的存在就相当于5个马!这也是通过大量的实战和排局研究而得出的估算值,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第一个量化公式:
弃子能力=(被弃子方的剩余大子减去弃子方的剩余大子)除以每方的大子总数
如果被弃子方的剩余大子用B表示,弃子方的剩余大子用Q表示,每方的大子总数用M表示,那么弃子能力(K)=(B-Q)/M
例如:把所有的大子都换算成马,国际象棋的著名对局“安德森的不朽之局”,该局的弃子能力(K)=(10-3)/10=7/10=0.7 黑方的所有大子都在,而白方只剩下3个弱子,并取得胜利!此局的k值等于0.7,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k值理论最大值是1,即一方弃掉所有大子,并用兵杀王,而对方的所有大子一子未死!这个理论值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暂时在所有象棋类游戏的所有对局和排局中,还没有发现这个k值为1的结果。
组合象棋的趣味排局“舍得”,虽然白方的所有大子都死了,并最终用兵杀王!但黑方也死了很多大子,所以就不能说成是弃所有大子。我以前的说法有误,在这里特此更正!那么此局的k值又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算一算:
排局“舍得”弃子能力=(10.5-0)/15=10.5/15=0.7 天啊!居然跟安德森的那局k值相同!这应该是巧合吧。
至今为止,安德森的那局在国际象棋里面应该是k值最大的一局,国际象棋的排局k值有没有可能超过0.7呢?这个还不清楚!另外,中国象棋的实战对局和排局的k值最大是多少?这需要广大的中国象棋爱好者们去寻找。其实,我很想把柯有无“鹤啸九天”的那局弃子能力(K)算出来,可惜没有找到动态棋图,所以就没有办法计算了。
第二个量化公式:
弃子能力=(被弃子方的剩余“兵”减去弃子方的剩余“兵”)除以每方“兵”的总数
如果被弃子方的剩余“兵”用B表示,弃子方的剩余“兵”用Q表示,每方“兵”的总数用M表示,那么弃子能力(K)=(B-Q)/M
由于国际象棋的一个马相当于3个兵,通过转换,国际象棋的“安德森的不朽之局”的弃子能力(K)=(35-15)/38=20/38=0.5263157894
如果组合象棋的一个马也相当于3个兵,那么组合象棋的排局“舍得”(k)=(37.5-7)/54=30.5/54=0.5648148148
中国象棋的一个马相当于几个兵呢?这就要中国象棋的专家们来回答了。
有趣的是:如果把一方除“王”以外的所有棋子都量化转换成兵,那么国际象棋的每方就都有30+8=38个兵!组合象棋的每方都有45+9=54个兵,同样道理,中国象棋的每方有多少个兵?日本将棋的每方又有多少个兵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算一算,是不是正确没有关系,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估算值。
上面这两个“弃子能力”的量化公式哪一个更好呢?我个人认为第一个量化公式比较好!不知专家们的意见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