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4-3-10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五、初次参赛
1963年上半年,武汉市要举行象棋、围棋少年比赛,先由各区进行选拔,然后由各区组成代表队在市里进行决赛。硚口区进行象棋选拔赛时,柳大华所在的学校没有收到通知书,所以自然就漏过了,但围棋选拔赛前,通知书却发到了他们学校。学校领导虽然早就耳闻柳大华棋上名声,但不知道具体是哪项棋,于是就想当然地把他的名字报上去了。
柳大华得知这件事后,哭笑不得,因为他对围棋兴趣不大,但选拔赛的那天晚上,抱着“看看”的心理,大中领着他,还是去了赛场。赛场是在硚口文化馆内,离大华家不远。大中和大华走进赛场的时候,比赛刚开始。大华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位置,因为只有那个座位是空着的。他并没有坐上去,而是好象局外人一般,若无其事地站在一旁看热闹。柳大华的对手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坐在那里东张西望的,嘴里一个劲嘀咕:“真是好笑,这个柳大华第一轮就弃权了。”站在观战人群中的大中、大华闻听此言,不禁相视一笑,没有答话。
兄弟俩在赛场里呆了一会,就觉得乏味,于是走出了赛场。赛场外的走廊上,正有一群人围着下象棋,兄弟俩见状,马上来了精神,便挤进去凑热闹。两人先是在一旁观战,但没过多久,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华就上了场,成了对弈的一方。刚才在围棋赛场时他只能在人群中避战,而在这里,他漫不经心地出招,却大展威风。那群人哪里是他的对手,轮着上阵轮着败北,人们便“厉害、厉害”地嘴上赞之不停。柳大华的表演,惊动了一个刚刚走到这边来的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
他拨开人群,对柳大华笑笑,“我来试试你到底有多厉害。”
这时旁边有个少年发话了:“刘教练,你莫小看他了,小心防着点。”
柳大华对这少年略知一二,知道他叫张永新,是武汉围棋界的少年名手。听了这种带夸奖性的“提醒”,大华心里不禁有些得意,但对棋枰那边“来历不明”的刘教练,还是存了几分畏惧,也同时抖擞了精神。
两人的对弈态度都非常认真,棋局精彩纷呈,观战的人也不敢支招议论了,只落得屏息静气欣赏的份。两个小时过去了,分先四局的结果是二胜二负,双方平分秋色。刘教练站起身来:“确实下得不错,有前途,值得培养。”接着,他作了自我介绍。柳大华这才知道他名叫刘成万,乃武汉国际象棋的高手,在武汉体育馆任国际象棋教练,当时正在武汉三镇物色在国际象棋上有可造之才的“苗子”。通过这四局棋的“考试”,刘成万当即认准了柳大华在棋艺上的天赋,决定将其收为“弟子”,改攻国际象棋。“会下国际象棋吗?”刘成万问大华。
大华摇摇头,接着又点点头,在一旁的大中这时代弟弟回话,“我们在家里看过国际象棋的棋谱,也知道怎么下,但从来没有实战过。”
“柳大华,你想不想跟我学国际象棋?和你哥哥考虑一下,如果想,随时到体育馆来找我。”刘成万丢下这句话,就先离开了。
国际象棋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绝对的冷门,哪里比得上象棋的基础雄厚,红火繁荣?兄弟俩在回家的路上,简单地聊了一下就统一了思想,觉得还是搞象棋的好。就这样,没过多久,柳大华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更没有去体育馆找刘成万。
没有参加成硚口区的选拔赛,就不能在市里的正规比赛中一展身手,柳大华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汉阳区组队时却看中了他。汉阳区体委没有像其他区一样进行选拔,而是征求了一些名手的意见,请他们推荐几名少年好手。常在汉阳文化宫活动的这些名手们听说柳大华漏掉了硚口区的选拔赛,于是就将他推荐给了汉阳区体委。柳暗花明又一村,柳大华得知这一消息,高兴得不能自己。
在离市少年赛决赛还有一段日子的一天,硚口区体委干部陈笙阶在市体委看到了汉阳区报上来的组队名单,对柳大华这个名字产生了兴趣。他当时没有说什么,事后却找到了柳大中。那时的柳大中已经两次获得硚口区象棋个人赛的亚军,区体委的干部对他很熟悉。
“汉阳区名单上的柳大华这个人与你有没有关系?”陈笙阶一见柳大中就开门见山。
“他是我三弟。”
“那他为什么代表汉阳区了?”
柳大中将这事的前因后果解释了一番。
“他棋力如何?”
对自己的弟弟,柳大中也不便于褒赞,只得轻描淡写:“在少年里还是比较有实力的。”
“既然这样,他得代表我们硚口区。”
随后,陈笙阶又详细询问了柳大华的情况,柳大中见这是个机会,于是又推荐了自己的二弟柳大昌,说大昌、大华两人棋力不分伯仲。陈笙阶更觉得漏掉这样的人才太可惜。但要让大昌、大华代表硚口区参赛还有些麻烦,因为当时硚口区的选拔赛已经结束,冠亚军分别是杨时松、魏有庚,都是市26中的学生。陈笙阶决定由大昌、大华与杨、魏二人进行分队对抗赛,成绩居前两名的代表硚口区出战。
对抗赛安排在三天后,地点是武汉体育馆。这天上午,大昌、大华走进武汉体育馆,里里外外找了两个多小时,却怎么也没找到比赛的对手。正当他们放弃寻找,准备出大门回家的时候,意外碰到了刘成万。刘成万用略带责备的口吻问大华为什么没有来学国际象棋。接着,他苦口婆心地向柳氏兄弟讲了一大通学习国际象棋的好处,兄弟俩终于有点动心了,答应参加完市少年赛后再来找他。
第一次对抗赛没下成,陈笙阶又安排了第二次,地点改在硚口区文化馆。对抗赛的结果,大昌、大华以绝对优势都取得了四胜的战绩。硚口区以这次比赛的成绩为依据,打算让柳氏兄弟俩代表硚口区,但这一决定遭到了26中校长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是将区里的正式比赛结果视同儿戏,不公平。区里考虑到这话也有道理,权衡良久,只得做出了折衷的选择:26中出杨时松,柳氏兄弟中出一个。区里征求柳家的意见:到底出哪一个?柳大中认为大华年纪小,在棋上的前途会大些,于是大华参加了5月市里的决赛。(未完待续)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
市赛柳大华打得并不理想,冠军由吴克武、杜家然(并列)夺走,他只得了第三名。这个名次对他震动极大,他一直认为凭实力自己是应该拿冠军的。另外,这个结果也使他产生一种极大的失望,因为市赛的前两名才能有资格参加省少年赛。他十分懊悔自己为什么会那么轻敌,结果将省赛这种大好机会也丧失了。
市赛后的几天,他的情绪极度低落,脾气也特别大。按通常的习惯,下过的棋,回家后他都要好好复盘解拆研究总结一番,但这次,对市赛的对局,他却一点也不愿想起,大有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他虽然仍是到处找棋下,但这只是一种惯性使然,象棋显得没有过去那样的魅力无穷了。大中见他这个样子,便开导说:“你年纪还小,机会有的是,再说,这次也让你输了个明白,知道比赛并不是那么好打的。”
“我就不信赢不了那些人。如果能参加省里的比赛,我一定能打好。”大华的那股永远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
“别嘴硬,”大中说,“你现在最关键的是好好总结一下,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华毕竟是个一点就透的聪明人,大哥的话尽管让他听得刺耳,但他却开始按照大哥的指教反省自己在市赛上的全过程。
省赛的时间已越来越临近了,但大华却竭力使自己忘掉有这样的一件事。在家里,他将自己在市赛上的对局一一回忆出来,请两个哥哥帮他一起“会诊”。每天晚上,他依然是去汉阳文化宫操练。经过这次失败和失败后的总结,他明显感到自己的棋艺“仓库”得到了不小的充实。尝到这样的甜头之后,他越来越觉得大哥是他棋艺上最好的老师。
6月3日,硚口工人文化宫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象棋晚会,节目有:闭目棋、双打、一对五、老对少、名手表演等。最吸引人的节目莫过于“过三关”,即由“柳氏三雄”做擂主,进行应众打擂表演赛。把守第一关的是年仅13岁的柳大华,第二关是柳大昌,第三关柳大中。事先规定,谁能连闯过柳氏兄弟把守的“三关”,即可获奖。把守第一关的大华,一一和登台者交了手,一连八人皆败在他手下。
夜深了,激烈的攻擂战仍在进行着,第九名攻擂者上了台。大华正要接战,岂料,二哥大昌上前附耳说道:“大华,你下得太多了,头会晕的,让我来替一下吧。”
大华明白,他没放过一个人,把守第二关的大昌因而还一盘棋未下,早已技痒难禁了,便让到了一旁。
大昌的刀也够锋利的,不一会就把攻擂者打下了台。顿时文化宫里一片哗然:“柳老三好厉害!”、“第一关都攻不下来,奖品太难得了!”
事后,《武汉晚报》登出了新闻:“本周末晚上,在硚口工人文化宫里举办了一次别致的象棋赛,吸引观众达五、六百人之多……逗人兴趣的是‘闯三关’,由柳大中、柳大昌、柳大华三兄弟把关。年仅13岁的柳老三把守第一关,以惊人的快杀连胜九盘(应是八盘,另一盘是柳大昌下的),未让对手越雷池一步全胜而归。”
6月中旬,湖北、广东、江苏三省赛在武汉举行,两位全国冠军杨官璘、李义庭以及蔡福如、陈柏祥、戴荣光和季本涵等国手同场竞技,轰动了武汉棋界。嗜棋如命的柳氏三兄弟当然不会放过这种难得的观摩学习的机会。开赛第一天,草草吃过饭后,他们就兴冲冲直奔赛场——汉口合作路体育馆。可当他们赶到那里时,却发现不能进场——他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连两毛钱一张的门票也买不起。
“大华,么回事?”一个正准备进场的四十出头的男子突然发现了柳氏兄弟。
看到他,柳氏兄弟就像看到了救星,急忙诉说了自己的难处。这男子名叫陈培芳,是1960年全军象棋赛冠军,当年度全国象棋个人赛第19名,正担任这次比赛的裁判工作。他是武汉棋界一位极其热心的人士,乐于助人,平时就对柳氏兄弟多有关照,听完情况,当下就对门卫说:“他们都是我的学生,真爱棋,进去不会捣乱的,请包涵一下。”
门卫挥手示意放行,三兄弟高兴得跳了起来。进场后,陈培芳对他们交代:“往后几天,你们就在门外等我,我再带你们进来。”就这样,没花一分钱,柳氏兄弟一场不漏地看完了全部比赛。
国手们的高超棋艺,一方面使柳大华享受了象棋的无穷魅力,如醉如痴,另一方面也让他认识到了象棋的博大精深,意识到要想达到棋艺的高境界,还有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路得跋涉。
三省赛结束后,柳大华的活动重心又移到了汉阳文化宫。那天晚上,他正在文化宫棋室里与几位名手一起探讨三省赛上杨官璘与李义庭的对局,猛听得有人唤他的名字。他抬起头见是市少年围棋集训队教练李重光,便“唉”了一声,站起身来。
“你可以参加省少年赛了,”李重光头一句话就让大华懵了。“明天就去武汉体育馆参加集训。”
见柳大华脸上写满了疑问,李重光才意识到应该解释一下这场戏剧性变化的来由。原来,获得市赛并列冠军之一的杜家然因为在校表现不好,他所在的学校便不让他参加即将开始的省赛。在这种情况下,名列第三的柳大华就当然替补了这个空缺。刚才,李重光去了柳大华家,没见到他,听说他可能在这里,又急忙赶了来。
听完这番解释,柳大华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只觉得苍天有眼,喜从天降,连声“谢谢”也忘了说,拔腿就往家里跑。进门见到两个哥哥,他气喘嘘嘘地就嚷:“我可以参加省赛了。”
听到这句话,两个哥哥诧异的程度与刚才柳大华在文化宫时一样,于是他便把李重光的话向他们复述的一遍。两个哥哥也为小弟能得到这样的天赐良机感到高兴。
大中毕竟见多识广,沉稳老练,高兴之余又给大华打“预防针”:“能得到这个资格,与市赛时一样,是你的运气好。但你莫得意太早了,小心又像市赛时那样翻船。”
“不会了,不会了,”大华又是摆手又是摇头。然后像是下保证书一样,“这次我一定精心备战,认真比赛。”
夜深了,躺在床上的柳大华仍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睡,这个爱棋的小小少年,十几年来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
在7月份,柳大华参加集训半个月之后,省少年赛在武汉体育馆开战。当时,他多么希望这次比赛能在外地举行,那样,他就可以趁机去看看武汉之外的世界。柳大华长这么大,除在襁褓中被父母由重庆带到武汉,至今他还未离开过这座城市一步哩。在省赛上,他果然不负众望,以3胜3和的不败佳绩顺利夺魁。这样,他以冠军之身,半个月后,代表湖北省又出征中南地区少年象棋赛。这次比赛,依然是在武汉体育馆进行,结果广东李广流以3胜1和捧走桂冠,柳大华以2胜2和屈居亚军。值得一提的是,李、柳冠亚军之争的那局棋受到名家赞扬,事后李义庭、陈培芳合作对这局棋进行了评注,登载在1963年第10期《象棋》月刊上。当看到自己弈过的对局能出现在当时全国唯一的象棋专业杂志上,柳大华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了极大的自豪感。他习弈这么多年来,学习的都是棋谱上别人的对局,在他的心目中,能上棋谱的人都是多么了不起的名手大家,哪里想到自己会在13岁时就能将名字列入这样的“殿堂”。他从这件事中更深深地感到自己确实是块下棋的“料”,只要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前途。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