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棋坛一功臣
------程法培
恩师陈罗平前辈不觉逝世五周年了,五年来每当笔者给各地棋友去信,或者收到他们来信,就想起来陈老前辈,想起他十多年间对笔者的教诲,支持和帮助。每每想起,深感怆怅而流泪。
陈恩师原名永锐:TAN ING LUE 祖籍福建晋江县,1920年12月6日生于菲京。菲岛华侨中精象棋者不乏其人,故棋风盛行,不亚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地。他7岁时,见青少年人多下象棋娱乐。由于好奇心驱使,常往观战,不知不觉地上了瘾,一日不可无棋。1932年,其父为了深造他,便把年仅13岁的他,送回祖国厦门市。在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攻读,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那时厦门棋风兴盛,名手辈出,先生课余时间常乐在棋中。一次偶然在校图书馆里,见到香港《华字日报》周德裕先生主编的象棋专栏与谢侠逊编著的《象棋谱大全》。他如获至宝,精心研究,使棋艺大有进展。当时,他的学习和棋艺获得大丰收。
学业完成后,他从厦门返回菲律宾,协助父亲在马尼拉王彬街经营“益泰铁业”。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其家中兄弟姐妹共十位,他排行第二。因其为人谦逊有礼,知情达理,在大家庭中得以与兄弟姐妹和睦共处,相敬如宾。
弱冠之年,陈罗平先生工暇每沉浮于棋中,细心研读《梅花谱》、《桔中秘》、《梅花泉》、《适情雅趣》、《竹香斋象戏谱》等象棋古谱,使棋艺更进一步。他布局娴熟,能攻善守,残局功夫扎实,棋风稳健,海内外棋人皆称赞他棋风与已故“七省棋王”周德裕相仿。1940年菲岛举行全菲象棋公开赛,先生非常高兴,自己多年磨剑,正好一试锋芒。但是父亲反对他参赛,他老人家虽然知道他对象棋的嗜好。但玩物丧志,要防患于未然。作为“孝子”的先生可为难了,毕竟“父命不可为”。他三思后还是参加了。只是把自己的名字更改为“罗平”。既能不让父亲知道,又可以平平安安参赛。或许他的名字吉利,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冠军。一鸣惊人,声誉鹊起,“陈罗平”的大名见诸报端时,父亲还不知道这个陈罗平就是他的儿子。后来,父亲“识得庐山真面目”后,要儿子仍然以事业为重,就不再反对他下棋了。先生自此就一直使用这个与象棋结下不解之缘的大名。这个大名也始终同象棋联络在一起,相伴终身。
1948年,“菲华象棋会”成立不久,陈罗平先生在棋会与来菲不久的厦门虎将郑德丰相会。两人格外亲热,寒暄之后,开始开枰手谈。两雄相遇,各显神通,经过六小时的酣战才分胜负。双方各暗赞对方棋艺不凡,从此结为知音。1953年7月,香港棋王李志海以香港南洋华侨体育会象棋股股长的名义,挟技以棋访友,周游新加坡、吉隆坡,所向披靡,12月载誉返航香港时,受到陈罗平先生的邀请,特抵达菲岛,受到菲岛同仁的热烈欢迎,先生及黎亚弼、洪明、郑德丰、王忝生、许天从、李麒麟等七位全菲最负时誉的高手,迎战李棋王。12月12日,陈先生最后与李志海棋王酣战两局,平分秋色握手言和。李棋王棋艺精湛,后因思想放松至一负一和输与黎亚弼,以两和洪明平分秋色,而大胜其他四位高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白锦祥先生在台湾棋坛出尽风头,“白无敌”弈名远播海内外棋坛。陈先生对这位同藉又同龄的棋友甚为钦佩。为推动菲岛棋艺的发展,1955年以“菲律宾华侨象棋会”的名义,邀请白锦祥先生访问菲岛。白锦祥先生抵达菲岛后,受到陈先生的热情招待,老友相会,格外亲切,可谓:友情、棋情、亲情、融在一起。窗前剪烛,棋事、世事、俗事,无所不谈。自8月20日至9月11日,21天的时间里,白锦祥先生大战菲岛诸名手,取得十六胜七和不败的辉煌战绩。白锦祥先生与陈先生交锋两局却握手言和。于是在20日至29日又开盘撕杀。双方施展浑身解数亦难分轩轾,又以各胜一局和三局结束战斗。
1957年岷宿市举办首届埠际象棋赛,陈罗平先生又力战群英独占鳌头。许天从、黄世英分获亚、殿军。1963年,菲岛举办首届棋王赛,年过不惑的陈罗平先生再度出尽风头,登上棋王宝座。1967年,陈罗平先生参加在台北举办的“香港、台北、菲律宾象棋埠际赛”。对香港冠军卢元二胜二负,亚军黎惠东一胜二和一负,对台北冠军赖光枢三和一负,对亚军徐俊杰二胜一和一负,取得五胜六和五负的成绩。1968年,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东南亚象棋锦标赛。陈罗平先生和蔡文钧先生代表菲华象棋会参战,夺得团体亚军(冠军是香港队)。陈罗平先生与马来西亚黎金福先生并列个人积分最高。1975年,陈罗平先生参加在马来西亚恬保举办的“第五届亚洲象棋锦标赛”,荣获亚军。1977年,他随菲华象棋队访问广州。在迎宾馆举行的穗菲象棋友谊赛中,他和广东名手象棋大师蔡福如先生对垒中,身手不凡,锋芒毕露,妙着迭出,使蔡福如先生吃惊不少,暗惊遇到强敌,忙连连招架,用尽心机才解析成和。这则对局后由彭树荣先生作专场讲解,称为佳局,深受好评。同年,菲律宾青年体育发展部和菲华象棋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象棋邀请赛”。来自中国的杨官璘、胡荣华,香港的赵汝权,马来西亚的黎金福。陈罗平先生和蔡文钧代表菲华象棋队,比赛自1月8日至2月2日,经过五天的角逐,年仅花甲的他名列第五名。1979、1981,陈罗平先生参加全菲象棋公开赛,勇夺冠军宝座。1988年,中国首次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举办首届“中国象棋棋王赛”,他受邀参战,一会中国顶尖高手。
陈罗平先生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经常在马尼拉市摆设象棋公开擂台赛,以应众来推动象棋的发展,成绩辉煌。在菲岛多次获得象棋公开赛、埠际赛、争霸赛等冠军。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已77岁高龄的他,参加4月4日至7日的“第二届体育总杯象棋公开赛”。在初赛中雄风犹在,以五胜二和不败纪录得12分获得第一名,其学生第一届冠军庄宏明以五胜、一和、一负得11分居亚军。陈培进、许辉煌、洪家川、龚嘉祥、李元树分获三到七名。在四局棋决战中, 陈罗平先生以一胜、一和领先,只要再和一局就稳操胜券。可惜着法过于保守,最后因超时致负;最后一局弈至残局时,陈先生局势占优,有取胜机会,而疏忽掌握时间,又超时作负,使他深为遗憾。同年11月,福建石狮首次举办“侨联象棋邀请赛”。陈罗平先生和洪家川受邀,在范清勇先生率领下参加比赛。在19日下午陈罗平先生力克石狮好手蔡日荣,棋开得胜;20日上午攻下晋江名手陈锦兴,又下一城;21日下午再战胜泉州高手蔡家胜,再得一功;21日晚上又力拒泉州名将而平分秋色。取得三胜、一和最好成绩,深受好评。
1997年,由美国财团法人佛乘世界文教基金会主办中华台北象棋协会承办的第一届“佛乘杯”世界棋王赛于9月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开幕。陈罗平先生参加比赛,他与法国许松浩、阿根廷吕良成、加拿大王敬源、中华台北林益世五人成绩相同,可惜陈先生对手分低,名列第十名。他的成绩虽居中上游,但给年轻的棋手带来不少的威胁, 使他们对这78岁高龄的菲岛老棋王肃然起敬:“棋坛老黄忠,弈林常青树”,当之无愧也。同年由中国象棋协会、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蜀蓉棋艺出版社主办的“象棋名人国际邀请赛”,于11月13日至15日在成都举行。参加者有新加坡象总秘书长陈团生、会长周文忠,美国纽约棋艺社秘书长谭正、美国罗省象棋协会会长苏秉堪,意大利象棋协会的纳、大卫,中国的黄少龙、程明松、徐家亮、韩宽等。
陈罗平先生受邀参战,经过七轮大战,结果他荣获海外组冠军,周文忠、陈团生、谭正、苏秉堪、的纳分获二至六名。国内组黄少龙夺冠。
1998年菲华象棋会为派队参加上半年国际性象棋赛,特举办象棋赛。有八位名手参战,经过六轮比赛,庄宏明得12分、洪家川得11分,陈罗平先生得10分,蔡文钧、林贴辉、陈培进、黄恩生、许辉煌获得四至八名。1999年5月初举办“象棋六强对抗赛”,结果陈罗平先生以四胜一和夺魁,洪家川三胜一和居第二名,陈培进三胜二负居第三名。1999年5月4日,菲律宾一行六人:团长赵展聪、领队陈坤法、顾问范清勇、教练兼棋手陈罗平、庄宏明、洪家川,启程前往访问美国、加拿大,旨在联络感情、交流棋艺。于5月24日返回马尼拉,在这次访问中,陈罗平先生取得六胜、三和、一负的战绩。在美国三藩市,他非常高兴的拜会了老友---著名排局家李树明。用他的话说:“近年来我俩鸿雁频频,但被彼此在黄昏暮年,能得再次会晤,内心实至感快慰。李老84而我80,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就在此有生之年,难得的机缘,一定要互相切磋一盘棋。这盘棋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盘棋可以是李老和我此生棋史上值得纪念的一盘棋。”
1999年8月28日,第三届“佛乘杯”世界棋王赛在美国举行,参加的有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著名高手,可谓名手如林。陈罗平先生与洪家川先生代表菲律宾参战,由于他成名已久,是各国棋手心中的劲敌;他在前八轮获得四胜、三和、一负得15分的佳积。第九轮他遇到代表加拿大的大陆名手王敬源,由于裁判的失误,使得原本可胜之局被判为负。致使可获得第12名的陈罗平先生屈居第20名,使他深感遗憾。
陈罗平先生驰骋棋坛近六十年,南征北战战绩辉煌,在他棋艺全盛时期未能与国内一流高手一较身手而为憾。他一生参加大小棋赛不下百场,与海内外棋手对垒不下百人。象棋高手征战枰场,十多岁者、三十多岁者,或因健康情况和其他原因,成荣誉后而封刀挂剑,或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而能征战枰场四十多年者,已属凤毛麟角。陈罗平先生有80多年的棋龄,而从1940年参加全菲象棋公开赛至1999年参加第三届“佛乘杯”世界棋王赛,前后达60年。他不名、不为利,志在参与的精神,确是感人至深,使人肃然起敬。
陈罗平先生步入棋坛没几年,就想:本地热爱象棋的人可真不少,懂下棋的人则更多。自己多年来常叫棋友来家中,或到棋友家下棋,但棋友一多,看下棋的人一多,就不大方便了。如果能把这些棋友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象棋会。使棋友们下棋有个好去处,对象棋的交流、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使更多的人热爱象棋。于是,他就下决心组织棋界人士成立象棋会,便于推动象棋在全菲全面开展。在他的努力奔波、联络、牵线下,“菲律宾华侨象棋会”终于在1948年成立(后更名为“菲律宾华侨象棋协会”),李孔珍当选为理事长,陈罗平先生担任秘书长(直至新世纪来临因年迈才辞职让贤,任象棋指导)。从此,他提倡象艺,招收会员,发展棋会,常亲手策划在马尼拉市举办全菲象棋埠际赛、锦标赛、象棋公开擂台赛。使象棋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了更广阔的宣扬象棋,他于1948年起先后在《公理报》、《华侨商报》、《联谊周刊》、《东方日报》、《世界日报》这五家华文报刊义务主编象棋专栏。而1948年前,则经常投稿报栏、棋刊,其艺文兼优。数十年来,义务主编中,集稿、审稿、编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陈罗平先生任劳任怨,点点耕耘,还自掏腰包寄资料给海内外作者及棋界同仁(世界各地象棋会),早期象棋资料极为贫乏,他就着手主编《菲岛棋坛》,并于1954年6月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深受棋界同仁赞赏。大家对他宣扬国粹不遗余力,深表敬佩你。
陈罗平先生不仅致力于菲岛棋艺的宣扬,而且一向关心祖国棋艺活动。早在1947年,福州象棋名手林幼如首创《象棋月刊》,陈罗平先生不但积极提供各种象棋稿件,还担任该刊编委。他曾经一次寄给100美元给林幼如,名义是购买《象棋月刊》,实际上支持他出版印刷之用。1949年香港象棋研究会成立,陈罗平先生知道后,在菲律宾与两位棋友商量,决定参加该会为会员。并写信给研究会同仁时说:“……香港棋会要招收一位海外棋友为会员,每年只收五元港币为会费,还要包寄会刊给他。这样算来,每年五元,怕还不够付邮资吧!在马尼拉组织棋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大概在香港也不例外。我曾经任劳任怨,都不曾自恕,本着热情去做,绝不灰心……”由此可见陈罗平先生推动象棋之热忱了。
为了进一步发展亚洲象棋运动的开展,陈罗平先生发起并配合香港吴晚成,新加坡简俊清等筹组众所瞩目的“亚洲象棋联合会”,并在筹备期间担任“亚洲象棋运动联络中心主任”。积极宣传,发展会务,招收会员,曾先后发展中国、中华台北、印尼加入亚洲棋坛;由于当时各国各地区政情不同,反应敏感,商谈极为棘手,他费尽心机,经多次跋涉、谈判始得如愿;争取三位加入会员。1978年11月23日“亚洲象棋联合会”正式在马来西亚古晋市宣告成立。大会选澳门何贤先生为会长,陈罗平先生任秘书长,秘书处设在马尼拉。为了使象棋会更好地开展会务,他争取印尼华侨吴世和先生捐献港币62万5000元作为棋联基金。并聘请各位热心棋运人士担任副会长,使棋联度过经济难关,顺利发展。
1984年6月,为增进会员团体之联系,互相了解,以促进棋艺活动起见,亚象联推派陈罗平、李志海、简俊清三位先生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受到各地棋会人士热烈欢迎。直至1990年,年迈古稀的陈先生因年事已高,为了让贤毅然辞退了担任了12年之久的“亚洲象棋联合会”秘书长之职,仅担任顾问兼常务理事。1996年12月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第九届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永远名誉会长兼副会长。正如棋联报所言:陈罗平先生乃“亚洲象棋联合会”创始人之一,连任本会秘书长长达12年;在本会筹备成立后,即担任“亚洲象棋运动联络中心主任”,对“亚洲象棋联合会”的成立之贡献,厥功甚伟。1997年11月中旬,第五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香港举行,陈先生众望所归,被推选为“世界象棋联合会”副主席。他对中国象棋推广的丰功伟绩,令人敬仰。
陈罗平先生不但精于布局,对象棋古谱、残排局的研究亦很深遽。例如《桔中秘》所载的“双马饮泉”局,虽然经过当年“七省棋王”周德裕修改,但他发现双马一兵一方不能必胜,并为保持原来的精彩杀法而提出修改意见,并发表在他编著的《菲岛棋坛》一书中。上海已故排局名家杨明忠阅后认为意见正确。陈罗平先生的排局作品也常在海内外棋刊报栏上发表。2001年3月,陈罗平先生领衔与湖北王前民先生、美国李树明先生、辽宁杨典先生合编排局巨著《世界排局大全》出版,该书选编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八个国家200多位排局家的代表作品,内容丰富,分类齐全,洋洋大观,深受排局界同仁亲睐。2001年,香港象棋会会长梁利成先生创作的有奖残局征答比赛“灵蛇运转”一局。有世界各地1500多位的棋友应征,陈罗平先生也参加征答并获得特别奖。受到梁利成先生的赞赏。
自“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后,每隔二年亚洲棋坛各国各地区象棋高手便欢聚一堂,争夺“亚洲杯”桂冠。为推动亚洲象棋的发展、提高起着指导作用。陈罗平先生深感菲律宾棋界棋艺低,后辈泛人。要想在亚洲棋坛争雄,需要培养新人,才能迎头赶上。为了培养年青棋手,他增设象棋培训班,业余时间来棋会讲课,下指导棋;并先后聘请祖国象棋名手陈孝堃、傅光明、柳大华、葛维蒲等赴菲岛讲课、表演,启发后进,提高年轻棋手的水平。在陈罗平先生精心规划指导下,在外地高手教导下,菲岛年轻棋手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崭露头角。1995年9月在新加坡举办第四届“象棋世界锦标赛”,共有25的国家和地区象棋队参赛,在强手如林,争夺激烈的情况下,菲华象棋队派出龚嘉祥参赛,获得个人第八名;1995年6月在第一届“体育杯全国象棋公开赛”上,陈罗平先生的学生庄宏明,年仅16岁就力克老师陈罗平先生夺得冠军;1998年10月,庄宏明参加在江苏泰州举办的“亚洲杯象棋锦标赛”,由于个人成绩优异,达到亚洲棋联所规定的标准,被授予“象棋国际大师”称号,为菲岛棋坛争光不少;1999年,庄宏明参加“亚洲象棋名手邀请赛”获得第五名;2001年,第七届“世界象棋锦标赛”期间,“世界象棋联合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特颁布给以前各届优胜者证件,龚嘉祥被授予“象棋国际大师”荣衔。2004年11月,庄宏明在第十三届“亚洲杯象棋锦标赛”中取得六胜一负佳绩,被授予“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荣衔。菲岛棋坛后继有人,陈罗平先生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老人家倍感欣慰。
年青时期的陈罗平先生,整天除了帮助父亲经营铁业外,其他时间都是用在象棋活动中。不是和棋友杀几盘,就是精心在家研究棋谱、审校棋稿、编写棋栏资料、与海外棋友写信交流情感;或者在棋会与同仁研究怎样开展棋事活动和教年青棋人下棋、讲棋理。
关于个人婚事,也许是缘分未到的原因,他始终一拖再拖。直到1953年秋,陈罗平先生遇到了21岁的许秀须小姐。许小姐也是晋江人,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菲校大学。她不但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德智兼备,而且能说会道、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彬彬有礼,与陈罗平先生真是男才女貌、天生一对,堪称天作之合、神仙眷侣,他对婚事之所以一拖再拖,也许就是在等待这位伴侣的出现吧?他们的婚礼,充满了浓浓的棋味,与菲华棋会理事名手许天从和陈玉治女士的婚礼都在9月13日(农历八月十六)于中央教堂先后举行。《棋风》专栏特刊发“弈友婚讯”,陈罗平先生的叔父著名诗人陈明玉题诗祝贺:
“ 破例仙凡结秦晋,趁中秋节卜良辰。怜渠笑到西王母,来作陈蕃榻上人。”“冉冉天人下碧穹,笙歌错出广寒宫。一年一度中秋月,唯有今宵已不同。”
名手杨白虚更是为好友的终身大事而高兴,吟诗颂扬:“嘉礼中秋后,棋坛喜事传;颍川推俊彦,太岳美婵娟;百局翻新谱,双飞艳彩笺;心心相印处,人月两团圆。”
婚礼之时,除亲戚外,他们的亲朋好友中,棋友们来的人数可占大多数,那热闹的场面不言而喻。诚菲岛棋坛一时之佳话。
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身后必须有一个贤内助。陈罗平先生也不例外,数十年间他为宣扬推动棋艺的发展,足迹遍及东南亚南洋群岛、祖国各大城市以及欧美。他以棋会友、宣传象艺、乐在棋中,主要得力于他有贤内助的促成和帮助。许秀须师母虽不会下棋,但她深知象棋是中华固有之国粹,能高尚、娱乐,能增思维、启智慧;所以她不但不反对先生热爱象棋,反而积极支持先生的象棋活动。在数十年岁月里,她和先生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实在令人敬佩。每当菲华象棋会邀请各国各地区象棋队访问比赛,申请入境签证遇到麻烦时,常常由她陪陈先生前往政府有关部门说项,终能排除困难,办好手续。当先生为棋栏选稿、编辑、写作忙到半夜三更,陈太太常做些先生平日喜欢吃的可口点心,或者陪伴先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些棋事也是陈太太出谋划策而获得成功的,当先生事务繁忙未能脱身时,也是由陈太太出面代为办理。1990年冬,当中国世界象棋冠军谢军赴菲律宾参加世纪大战时,她同陈建猛太太对谢军的关怀和爱护,使谢军感激不尽。她们从谢军的饮食起居、衣着、情绪等方方面面着眼,替她做了许多想不到的事。谢军生日那天,陈太太为她导演了清晨生日集会,既隆重又有纪念意义,使谢军内心感到喜悦和激动。谢军参加集会,穿什么样的衣服等,她们都要想了又想。为了让代表团人员换口味,她们还送来元宵锅勺,真是用心良苦又无微不至。她们这样做,用她们的话来说:“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谢军能胜利,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陈太太不仅是先生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更是先生毕生追求象棋事业的支持者,还是处理家务的能手。她育有二女一男,个个彬彬有礼,聪明能干。其长子俊彦虽未见涉足枰场,却为华裔青年联谊会之副会长,亦系侨胞自组救火会之英勇队员,表现突出屡受表扬。其小女紫宜乃菲岛棋坛女杰,曾参加亚洲象棋女子赛,现在已成家立业。陈太太确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每当陈罗平先生谈到妻子,无不感慨万千,总是自豪的说:“在我一生中,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得力的助手;没有她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她的无私奉献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就没有这个温馨的家,也没有今天的我……”这证明陈太太对先生象棋事业的支持,不言而喻。所谓巾帼不让须眉,陈太太堪称女中豪杰,陈罗平先生对象棋的丰功伟绩中自有她的一份荣誉。
身为世界象棋联合会副主席、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菲律宾体育总会常务理事的陈罗平先生,晚年仍致力于象棋的宣扬、推广。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6月初,他不幸背骨突然分裂,至不能站,也不能坐,更不能执笔写作。为了主编《象艺》专栏不得不起来,忍痛工作15分钟,不得不躺下来休息。亲人见他如此高龄卧床治病期间,还这样执着工作,看着他的痛苦、劳累,于心何忍。百般劝说他停办《象艺》,待身体复原后再复办。他主编了58年的象棋专栏,今天突然停办,叫他老人家怎能接受呢?58年寒暑,他真实记录着菲岛棋坛的风风雨雨,既有欢乐,又有遗憾,也记载着世界各地棋坛的沧海桑田!它凝结着先生多少的心血,更闪烁着先生点点滴滴的耕耘、默默无私的奉献。在痛苦的折磨下,在亲友百般劝说下,他不得不采取“留得青山在”的无奈之举,于7月18日停办《象艺》。停办了棋栏,先生就能无忧无虑安心养病了吗?其实还有更多的棋事等待他去处理、去解决。正如他老人家所说:“在我卧病期间,应菲律宾象棋联合会的委托,于10月12日至18日承办第十二届亚洲杯象棋个人锦标赛,有亚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菲律宾出席会议和比赛。我身为菲律宾棋会筹委会的总策划,虽卧病在床,但仅凭二部电话、一部手机、电脑及传真,在家人的协助下,配合各组能干的工作人员;一面与亚洲各国各地区代表联系,一面向热心人士请教。两个多月来的日日夜夜,工作繁琐,心情紧张,终于把整个比赛办得非常圆满成功。”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刘恭豪和秘书长林关浩,对这次比赛非常满意,誉称这次亚洲赛是二十多年来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季本涵先生还拟诗一首“陈罗平赞”曰:“百年棋坛指颐中,新陈代谢助誉隆;胸罗北斗弘国粹,艺平南澳振弈风;七贤六出千秋业,五洲四海一样通;汉界传唱绿岛曲,友谊花开遍西东。”写到此处笔者想:棋赛圆满成功了,先生的重担算可以舍下了。他老人家如安下心来,配合医生精心治疗、休养,或许能渐渐康复。能与棋界同仁共庆“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30年大典。圆他老人家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他老人家始终牵挂着《象艺》。在病情未好转的情况下,他奋不顾身地于2006年元旦,又把《象艺》呈现在海内外读者面前。他老人家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忘我的精神,忍着病魔的折磨,一如既往的主编《象艺》,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最后一年半的75期《象艺》是他老人家痛苦伴随劳累,汗水凝集心血交织出来的。这是陈罗平先生点燃自己生命最后之火花所发出的光和热。这是蜡烛之精神、这是春蚕之抱负……陈罗平先生创办象棋专栏60年,时间跨度之长、影响之大为世界之最,这60年是他呕心沥血、执着追求的60年,也是他点点耕耘无私奉献的60年,更是他“生命不息、扬棋不止”的真实写照。挥笔至此,笔者不禁对陈罗平先生肃然起敬,更加怀念他。也不禁反复自问:当今世界棋坛有谁年迈古稀仍驰骋枰场,与年青棋手同场较艺而不见逊色?有谁年近八旬还率领象棋队,以棋访友,交流棋艺而常年奔波世界各地南征北战?更有谁能年逾八旬,且身患重病卧床而策划、筹办亚洲大型象棋赛,并带病忍受痛苦折磨亲临现场指挥赛事,使赛事顺利圆满的画上了句号?答案只有他------“棋坛常青树”--------“弈林老黄忠”--------“菲岛老棋王”的陈罗平先生。
陈先生广交世界各地的棋界同仁,生活朴实,助人为乐,乐于棋运。身为象棋名家却无半点名家的架子,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他一视同仁,诲人不倦,近70年来为效力棋坛,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德铸棋魂,棋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为宣扬象艺,开展棋运,出力、出谋、献计、献策,从不甘落人后,除赠数十万元与“世界象棋联合会”为基金外,常接济有困难的各地棋友,自掏腰包发“稿费”。他德高望重、德得人心、积德行善、勤于律己、从善如流,深得好评。
1996年1月16日,经美国李树明先生介绍,我首次收到陈罗平先生来函,并寄赠第750期《象艺》。十多年来,受到他老人家甚多的支持、帮助、教诲和指点。使笔者更为难忘的是,2002年春他老人家率领菲律宾象棋队访问厦门,特约笔者到厦门一叙,得以一睹先生尊颜,恭听先生教诲,亦领略厦门的风光名胜,真是三生有幸而难忘于怀。笔者当时曾经询问他的计划,他老人家透露说:“我很想静下心来,回忆一下自己数十年棋艺生涯,总结一下心得体会,编本书奉献给棋友、同仁。叹棋务缠身,常年东奔西走,无暇静下心来。”并嘱到时要笔者代写棋历。笔者多么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可叹他老人家走了,带着遗憾走了。许秀须师母来函说:“陈老对亚洲象棋联合会特别爱护,他舍不得离开。2006年他非常用心做了10个月的物理治疗,最后进步到可以带手杖走路了。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参加这三十周年的庆典。真可惜,没达到他的愿望。他所编的《象艺》最后一期有句话:谢谢各位再见。”2007年6月3日登出《象艺》最后一期,过了两天-----6月5日,他老人家就与世长辞了。
笔者于2007年7月3日收到许秀须师母寄来第75期《象艺》及讣告。真是晴天霹雳,如五雷轰顶,不觉热泪盈眶。笔者怎能忘记,自与他老人家联系后的春节前夕,他老人家均由郑德丰先生转寄200元人民币供笔者作“茶资”;笔者岂能忘怀,2003年春,孩子病危之时,他老人家又托郑德丰先生惠赠2000元人民币供作医药费;笔者不会忘记,自孩子病故后,春节前夕,他老人家均由郑德丰先生转寄500元人民币供笔者过年;更使笔者感动的是,2007年春节前夕,他老人家已经身患重病,仍寄来500元人民币。先生的大恩大德,笔者永铭心腑……绵绵的哀思,不尽的伤感,笔者含泪写了一组悼诗,遥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天堂上幸福棋乐。现录悼诗以作结束语:
晴天霹雳憾心惊,热泪千行忆往情。
可敬恩师今永别,长留遗憾伴终生。
恩师别世痛绞心,无限伤思泪满襟。
每忆生前蒙错爱,良师益友最知音。
早年棋艺日中天,菲岛象棋独执鞭。
李白交锋称劲敌,杨王对陈叹缘悭。①
创办棋栏六十秋,追求热著尽风流。
无私奉献光和热,点点耕耘孺子牛。
北战南征斗志坚,松龄鹤年未休肩。
人誇象国常青树,众赞棋林老弈仙。
创建棋联公甚力,东亚各地苦奔波。
筹资献策中流柱,伟绩丰功世人说。
助人为乐怀仁善,济困扶贫广达明。
德布棋林诚是爱,春风化雨总是情。
拜会恩师聚厦门,聆听教诲一席言。
犹新记忆声迴耳,触景生情哭断缘。
陈年老酒祭恩师,罗念往情倍恸思。
平日待吾仁义重,好生是德永相痴。
注①:李、白,指香港李志海和台湾白锦祥。杨、王,指杨官璘和王嘉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