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已经编辑成XQF格式文件,用象棋演播室可以观摩。 序 我国棋坛元老、著名象棋大师朱剑秋先生逝世四年后,他的著作《象棋鬼手百局》终于问世。该书手稿在朱老去世前不久才完工。但着手写的时候,他因年老体弱而摔倒造成脆骨骨折,这对老年人来讲是件权为痛苦的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老忍着病痛,克服生活上一切困难,写了数年的时间,其惊人的救力和为象棋事业的奋斗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为纪念朱剑秋先生对象棋事业作出的贡献,我想借此机会向广大读者讲一些朱老的情况。我和朱老相识于50年代中期;共事于60年代初。那时我虽对象棋兴超甚浓,但只能说是棋坛无名小车,而朱老已是莹声海内外一流高手了。我于1959年获上海市第二届运动会第五名,并于同年获秋季棋赛冠军。为充实上海队实力,我于1961年底调上海棋社,开始和朱老朝夕相处。上海棋社中国象棋组由五人组成,成员是:何顺安、朱剑秋、胡荣华、朱永康、李定威。组长为何顺安,负责训练工作。 朱老年轻时当过教师,满腔经伦,文笔甚好,但为人谦和,涵养权佳,他那句“君子不争一日长短”的格言.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但他的棋风和他为人处世的风格相比较则大相径庭。朱老属于攻击型棋手,无论在布局还是中局他经常为争取主动而大胆弃子,使对手措手不及,被公认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朱剑秋先生早年享誊棋坛,他和七省棋王周德裕、著名棋手窦国柱并称“扬州三剑客”。50年代在上海组建象棋表演队,邀请各地高手云集上海进行公开表演,为推动上海及周边地区象棋运动的发展,他功不可没。 1960年10月上海棋社成立,这一年也是全国首次举行象棋团体赛,朱剑秋先生已是51岁,他和何顺安、胡荣华组成的上海队夺得7全国首届团体赛的冠军,并又在同年全国个人赛中取得第四名的战绩。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朱剑秋先生深厚的象棋功底和高超的棋艺,也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在以后的几年里,朱剑秋先生继续作为上海队主力队员转战南北,直到文化革命开始为止。 1970年,朱老从上海棋社退休01971年8月,上海市象棋集训队组队恢复训练,各地象棋活动开始复苏。当时,我除了当专职运动员,还根据领导指示,在上海市体育官开办7上海市少年象棋训练班,人数大约30—50人,以培养象棋事业接班人。 随着广东、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市棋队相继陕复组建.象棋赛事越来越频繁。我感到长期“两手兼顾”实在力不从心.于是和朱老商议,希望助我一臀之力,并请他担任少训班教练,他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对于训练班如何进行训练,整个训练计划由我和朱老共同制定,由朱老具体实施。朱老上课必有教材,而且先易后难、深入浅出,经过几年训练,使上海青少年象棋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朱老一生除了自己参赛和提携后进外,还潜心著作。他在50和60年代著有《中国象棋谱>《象棋开局概要》《中炮过河车专集》,这些棋书都是一版再版供不应求,深受广大象棋爱好者青昧。 80年代朱老已是70多岁高龄,他除继续培养育少年棋手外,倾所有精力,著书立说。1988年以朱老为主和我合著的《六冠军令雄谱》问世。当他继续准备着手写《象核鬼手百局》时,不幸肚督骨折,其困难和痛苦是可以想见的c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老仍坚韧不拔,克服一切困难,期间不计其数的象棋资料,孜孜不俗地为写好这本书而默默工作。 1993年6月我调深坝工作,此时本卡手稿已基本完成,我想这可能是朵老有生之年写的最后一本书了,但愿他能亲眼看到。谁想1994年5月27日,朱老以86岁高寿无庆而终,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综观朱老的一生,把一切献给了象棋事业。他的精神、他的著作,将永远闪烁着光彩。 朱永康
oIRtkvnv.rar
(42.24 KB, 下载次数: 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