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人物名片:现年65岁的胡网英,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象棋普及、教学,身为国家一级裁判的胡网英是永嘉知名象棋教练。1976年,他首次参加永嘉县象棋比赛,就获得了亚军;1977年开始至1990年,蝉联12年永嘉县象棋冠军。而从1990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象棋的教学普及工作。
这几年,永嘉孕育出了不少象棋界的善弈高手:获得国家象棋大师称号的蒋川,曾获全省少年冠军的周群、陈战以及女子象棋棋协大师潘丽娜等等。这些高手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个人的心血,那就是现年65岁,被誉为永嘉象棋界“胡司令”的胡网英。
身为国家一级裁判,腿脚不灵便的他,20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致力于象棋的普及与教学。
小时候与象棋结下情缘
胡网英小时候就遭受了磨难。6岁那年,他的右脚突然感到疼痛,虽然爸爸妈妈及时带他去看了医生,但由于“土医生”的误诊,膝盖逐渐发炎、流脓,随后小腿萎缩,直至后来影响行走。
胡网英的爸爸也因为此总是把他带到自己永嘉梅岙的水产店里,希望能多陪伴他,并给予更多的关怀。
在店里的日子,胡网英经常看到一些民间下棋高手在店外摆阵对弈,迎来许多人驻足围观。充满好奇的他,每每遇上这番情景都会跑过去凑热闹,看着看着就感觉“车、马、炮”特神秘,也很有吸引力。没多久,他就不只限于欣赏别人对弈,而是干脆摆下棋局与有着共同爱好的小伙伴们进行“实战”。
如果说呆在爸爸店里的那段时间让胡网英知道了什么叫下棋,那么1963年7月一天发生的事情,则教会了他怎么提高棋艺。
那天,胡网英和姐姐去位于梅岙汽车渡口附近的爸爸的店里,突然听渡口的工作人员播报台风要来了,船也停开了。郁闷的胡网英,突然有了下棋的兴致,马上在路边摆开棋局,邀姐姐和他“杀”上几盘棋。姐弟俩摆开的棋局吸引了许多“观战者”,当中有一些人还当起了“棋戳”。其中一位三十岁左右的“棋戳”让胡网英最为佩服,经他一指点,连下数盘妙棋,并博得了众人的喝彩。
佩服之余,胡网英就问他,学下棋有什么高招吗?“没有高招,就是花时间多看棋书。”那位“棋戳”给了他建议。台风一过,胡网英马上直奔新华书店,找相关的象棋书籍。不过,找了许久只有一本张雄飞编写的《象棋初步》。不满足的他,为了能读到更多的棋书,只要有朋友出差,就会把积攒下来的钱给朋友带去买书,即便是买重复了也不后悔。
也正因为此,他收集了许许多多各类的棋书,总共加起来达几百本之多。
路边摆局找高手对弈
1961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多种原因不得已结束学业的胡网英,把时间基本上都花费在了象棋上,每天早上7:00~11:00,下午12:00~5:00,晚上6:00~11:00在温州市区的永川路摆下棋局,与各路高手对弈。
不管输或赢,胡网英每天晚上都会拿出纸与笔,记录当天的棋局,并对此进行一番仔细研究。拿他的话说,输在哪里,赢在哪里,都要作出总结。在不断的总结中,胡网英不仅棋艺突飞猛进,理论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976年,他首次参加永嘉县象棋比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之后,他的求知欲便更强了,花在熟读棋书上的时间也更多了。熟读一本书后还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读了象棋特级大师王嘉良著的书籍后,胡网英会直接写信给他,指出了书中的印刷错误,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王嘉良后来回信了,对于他提出的不同见解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肯定。
当教练培养少年棋手
从1977年开始至1990年,胡网英蝉联了12年永嘉县的象棋冠军。1990年以后,胡网英毅然选择进体委,弃赛从教,用心培养新人。
教下棋,胡网英可以称是非常有个性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选材。他选学生,首先要通过选拔赛,但不完全只看结果,而是观察其在比赛中斗智斗勇的表现,看谁的心智更好些。周群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80年6月,他参加了小棋手选拔赛,比赛虽然输了,但胡网英注意到他下棋时的细节,本来可以吃对方一子的,他竟然不吃,相反送子给对方吃。这足以说明,周群有独辟蹊径,自创棋路的意识与想法,日后通过系统的训练是能够成大器的。果真,经过胡网英的悉心栽培,1985年周群获得了全省少年象棋冠军。其次,还要看家长。在胡网英看来,家长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配合,学生想出佳绩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为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他也做了许多努力。曾多次去永嘉县教育局,建议给有下棋特长的学生在中考时,加50分;给有下棋特长没有本地户口的学生,减免捐资费,解决上学问题。结果永嘉县教育局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并予以了支持。
没有了后顾之忧,许多家长纷纷不远千里,将孩子送到胡网英门下学下象棋。
退休后仍不放弃学习
2004年胡网英退休了,但他始终抛不下与象棋的这份情结,一直继续坚持培养新人。
为了编出好的教材,胡网英通过学习上网,搜罗大量的棋艺资料,并将它们一一下载下来,进行认真编辑。
正如胡网英所说,“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要想培养出棋风细密、棋道老到、棋力深厚的高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