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局作品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崔太权)
一则排局作品的质量是优是劣,用什么尺度去衡量它,去评判它,目前排局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本人认为,这对于排局界来说不能不是一种缺陷。比如搞一届排局大赛,假如组织的机构具有权威性,评委也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大赛的程序也具有公开性、合理性,但如果没有一个排局作品质量的评价标准,那终归是不完善的,就象称东西的重量没有秤,象给罪犯量刑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会造成众说纷纭、各取所好、失去分寸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引起一些非议(声明:这是我的假设,本人未参加过排局大赛)。
那么,排局作品质量包括哪些要素呢?本人在此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发言,并提请大家完善。
一、看排局作品的自创性
我曾经讲过,排局作品是反映象棋局面矛盾的尖锐性、激烈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它具有启迪智慧、揭示规律、娱悦身心的作用。根据它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就要求排局作品要创造性地发掘本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如果仅仅是附合,跟随别人作品的特点,甚至抄袭别人的作品,则丢掉了排局创作最本质的要求,所以强调排局的自创性是排局作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因此,排局作品首先要求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若是抄袭别人的作品或变相抄袭别人的作品,都应予以一票否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最好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规定时限的公示。
二、看排局作品的正确性
排局作品的正确性是对排局作品的基本要求,即是说一则排局作品起码是要棋图与着法都正确无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评价者,都会在一些方面把握不住。而且有些具体的技术问题需要棋界同仁共同确认。
1、连照胜局:①棋图正确,着法中取胜途径唯一的该项为满分;②棋图正确,但着法有两种或以上取胜途径,而取其最捷径的(比方说虽有非连照胜途径,但比主变迂回的),该项适当扣分;③棋图正确,但着法有两种以上取胜途径,而取其迂回的,该项应加重扣分;④棋图不正确,或着法明显错误的,该项不得分(这包括连照胜局中有非连照速胜的)。
2、非连照胜局:与连照胜局类似①棋图正确,着法中取胜途径唯一的该项为满分;②棋图正确,但着法有两种或以上取胜途径,而取其最捷径的,该项适当扣分;③棋图正确,但着法有两种以上取胜途径,而取其迂回的,该项加重扣分;④棋图有误,或着法错误的(包括胜法不成立,着法与棋图不吻合等问题),该项不得分。
3、和局:①棋图正确,所拟和法唯一无误,该项为满分;②棋图无误,所拟和法无误,但存在其它和法未列出或注明,而主变和法中红方具有最佳选择的特点,黑方也具有最顽强的特点,该项酌情扣一点分;③棋图无误,所拟和法虽可成立,但不为最佳选择,比如红方还有更有力的变化,或者黑方还有更顽强的变化未列出,该项加重扣分;④棋图存在错误或所拟和法根本不成立,比如存在红胜或黑胜途径,则该项不得分。
三、看排局作品的难度系数。
所谓难度系数是指作品解破所需要的棋力水平的高低程度,所需棋力越高的,我们就说此局难度系数越高,反之则为难度系数低。这是排局作品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想一则排局作品,连三流的棋手都能一眼看穿,那还叫什么作品,还算什么艺术?总得让普通水平的棋手觉得深奥,让较高水平的棋手也要精心研究分析才能找出答案的,才能让他们在分析和寻找中,品尝其过程的艰难,这样在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才能由内心深处释放出一种愉悦,释放出一种对排局艺术的崇敬。
排局作品的难度系数可分为高难度级、中难度级、低难度级几档。高难度级的可在该项评分中获高分,中难度级的可在该项评分中适当扣分,低难度级的可加重扣分。
由于“难度系数”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所在具体评判操作上难以用量来实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一些参数作为评分硬指标:比如高难度级的作品,必须要出现精彩着法三个点,除主变之外另有五个以上的重要变化;中难度级的作品必须要出现精彩着法1-2个点,除主变之外另有3-4个重要变化;没有精彩着法点出现也无重要变化的只能算低难度级的作品。
难度就其实质来说是两方面的,一是思维的突发性、离奇性超出常人的想象,比如有的棋局共不到10个回合,但正确的思路就是理不清,因为其中有的着法具有突发性、离奇性,好似有违常理,这在江湖棋局上多有表现。另一是棋局变化的复杂性,因为变化太复杂,歧路众多,容易引起思维阻碍。比如,一局棋在主变中遇到两个变化点,这样你必须理清三条思路,而这三条思路你得逐一去分析,当你在分析其中一条思路的时候又遇到两个变化点,这就可能迅速引起思维阻碍,产生畏难情绪。而这样的棋局要理出正确的着法很不容易,这就反映出棋局作者的心理素质与棋力水平,所以棋的变化多少也列入难度系数来评价。
四、看排局作品的创新理念
排局作品在我国已流传数百年,其文化底蕴也算根深蒂固,但排局的生命力却在于不断地在继承中创新。所谓继承是对其形态和基本规则的继承,而创新则是对内容的发展。
前面我们讲到排局的自创性,要求排局作品必须是自创的,不是抄袭的或改装的。但仅仅满足不抄袭、不改装他人作品就行吗?不!如果你的作品虽不是抄袭别人的作品,但其中用的手法是司空见惯的,题材是人人皆知的,结局是平平淡淡的,那么一切都显得陈旧而灰暗,没有一点新鲜感,这样的作品只能淡化人们的胃口,有不如无。所以排局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新。给人以新的面貌、新的享受。
在排局界,很多棋手在创新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柯有无先生在探索“连照一子杀”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朱鹤洲、任云、王前民等名家在字图局的创新探索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秦臻先生在只动一子局方面奠定了一个新的体裁;王方权先生在不失子连照杀中创新了着法的最长记录;我自己也在对称形不失子连照杂中作过一些创新的探索。不仅如此,胡靖先生、沈济英先生在排局作品的用子上都突破了传统模式,开创了一条新的“增子排局”道路。
这说明排局作品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既可以是具体手法的创新(比如一种新的抽子方法),也可以是特殊体裁的创新(比如红方只用车马炮兵+帅,而红方一子不失的连照胜局),还可以是行棋要求的创新(比方说蒋晓春先生创新的首尾动帅连照胜局),甚至可以是突破传统用子(比方胡靖先生的《四炮齐鸣》局)的创新。总之“新”是生命力的标志,是繁荣的象征,象春天发出的芽,象春天盛天的花。
评价排局作品的创新与否,也可以按照公认的标准提出一些参数指标:看其是否有战术手法创新,是否有体裁创新,是否有动子行为创新,是否有用子创新等。
有两个创新点或以上的可评价为A类创新作品,在该项评分中获得高分;有一个创新点的可评为B类创新作品,在该项评分中次之;没有创新点的为C类作品,在该项评分中加重扣分。
五、看排局作品局面的美观性与用子的精确性
既然排局是一种艺术,就应当用美学观点来要求和衡量它。
排局作品局面的美观性,是作品中子力位置表出来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与作品的内容有着统一性与和谐性,致使局面排列有形态之美,子力之间又有呼应协调之美,与作法形成自然统一之美。这种美不是生搬硬造的,它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各个子力都能最大的发挥出功效,并不是为造形而造形,为造形而滥用子力的。
比如民间排局“四郎探母”,它在子力形态上是很美的,而它的着法又是很精妙的,最后形成和局,每一个子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没有冗子、废子,使得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统一和谐美。再比方说古局“七星聚会”,子力分布上也是很美的,而这种美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美,并不是为组一个什么图硬拼成的,最重要的是它从局面上表露出一种诱人的魅力,隐藏着一种红方易于获胜的假象,而实际正确着法则既深奥又变化多端,使双方都随时处在解杀还杀的紧张对峙中,达到了既保持局面形态之美,又与着法内容完美统一。而每一个子力也发挥出最大功效,表现了用子的精确性,而挪动一子,就相去千里。
我们把用子的精确性与局面的美观性作为一个指标来评价,是因为目前有些作品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有失偏颇,为了组成一个图(字)形而滥用子力,尤其是连照胜的字图局,黑方子力不够精确的情况常有发生,要么是导致黑杀力不足,红可非连照速胜,要么是黑杀力超标,使黑子堆积(为了造形),这样显然就削弱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魅力。我曾经作过一局“七星托月”的图形局,形态上象一轮明月伴七星,且为不失子连照杀,达到58回合胜。但此局我放弃了。为什么?因为当中明显有为造型而造型的痕迹,黑方可以删去一车一卒,红方可以删去两兵一炮,而杀法一点不影响。即是说去掉五个冗子,才达到用子精确的要求,而精减后的局面虽没有什么特殊造型,但它使局面的用子与内容达到了统一,所以我奉行用子要与着法完美统一的原则,这一条尤其对字图局要严格要求。
我认为:在着法正确的前提下,图形美观,双方无冗子的为A类,可在该项评分中获得高分;图形美观,存在1个冗子,但不影响结论的为B类,可在该项评分中扣少量分数;图形虽不美观,但也不存在冗子的也为B类,仍然可在该项评分中扣少量分数或不扣分;图形有明显拼凑痕迹,存在2个或以上冗子的为C类,在该项评分中应加重扣分(注意:冗子包括黑方杀力超标的子力)。
六、看排局作品命名的艺术性
排局作品的命名虽不影响作品的质量,但却影响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因此它可以作为作品质量评价体系中比重最小的项目之一。我们可以界定以下指标来评价:
①其命名体现作品特点(包括作品的整体特征、或其中最精彩的着法特点、或作品用子的特点);
②其命名反映出一定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内涵或地域文化特点、某种特殊的文化特点等);
③其命名独特而不与他人重复的。
以上三点同时具备的为A类,该项评分可获得满分;同时具备1、3两点或同时具备2、3两点的为B类,其该项评分比A类稍次之;凡不具备的第3点或更差的为C类,在该项评分中应加重扣分。
总之,对排局作品质量的评价一是看作品是否自创;二是看作品是否正确;三是看作品难度系数高不高,有无震撼力;四是看作品创新理念强不强,有没有生命力;五是看作品形态美不美,用子精不精;六是看作品命名有没有体现出作品的特色,有没有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我以为把握住了这几个方面,就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排局作品。
当然,这只是设想的一些粗线条,可能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未囊括其中。而且这也不是实施细则,还不具备可操作性。比如每一项指标在整个体系中占多大比例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另外,这也只是个人的理解而巳,不对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