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工象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西门秋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弈林野史六十春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2:5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回:

兴隆山中 陈元帅平易近人
太白泉畔 彭高棋以和为贵

  钱洪发乃天津人,小时候就喜欢象棋,常常跟津门好手武凤林、艾子厚学棋,后又随名家庞霭庭学棋,并与其子庞凤元时常切磋印证,棋力大进。
  由于家境困难,年已18岁的钱洪发萌生出外挣钱的念头。他听人说,西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钱好挣,白花花的银元似乎俯拾皆是。
  进藏挣钱的美梦使他痛下决心,不顾家中二老的劝阻,毅然孤身一人离家闯荡。西行途中,路过兰州。对于象棋爱好者来说,彭述圣大名,几乎无人不晓,钱洪发自小在天津就已知晓。机会难得,遂不顾一路疲劳,前往隍庙拜会请教,没想到还要通名报姓,不得已临时报了个假名。
  “那你为何偏偏选‘武扬’呢?”
  “我从小崇拜东北名将赵文宣,当时心中一动,托名武扬。”
  “文宣”对“武扬”,果然对仗。难得他当时小小年纪,具此慧心。
  钱武扬=钱洪发,此谜居然隐忍了几十年,若非机缘凑巧,又如何揭晓?
  暑去寒来,年复一年,眨眼间进入1956年。这一年,彭述圣喜逢两桩乐事。一是与陈毅元帅对弈,二是赴京担任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副裁判长。
  话分两头,且容我一一道来。
  是年六月,83岁的彭述圣正在茶园里静坐品茗,突见王和生急匆匆走来,未等近前便大声喊道:“彭老,邓省长命我前来请您去逛兴隆山,听说还要和中央来的陈老总下棋,咱们快走!”
  王和生边说边拉彭述圣离开坐椅,彭述圣虽然年事已高,却步履矫健。他一边走一边问:“和生啊!你说慢些,和谁下棋?”
  王和生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孟浪,遂放慢语调回答:“您看我急的,是这样,现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兰州,邓省长请陈元帅游兴隆山,特邀您一并前往助兴,您看……”
  “好啊!这是大好事,我彭述圣一辈子在棋盘上指挥兵马,未曾沾半点硝烟,想不到八十多岁了,还能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真正大元帅相逢相识,太高兴了。”
  二人边走边谈,行色匆匆赶往省府。
  也许有人会问,身为外长的陈老总为何到兰州来呢?
  原来1956年3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酝酿成立,陈老总率中央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前后历时百日,总算功德圆满。返京途中,路过兰州,乘兴游览兴隆山,才留下这段故事。
  众所周知,陈毅元帅不但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还赋得一手好诗,下得一手好棋,一派儒将风范。
  他在险境中写的《梅岭三章》慷慨悲壮,吟者无不动容。
  他两棋皆精,围棋在全军首屈一指,象棋也堪称全军的佼佼者。
  君不见黄桥决战,浓烟烈火中,他依然从容谈兵,指挥若定,给将士鼓起必胜信心。遥想肥水之战谢安风采,不惶多让。
  说到邓宝珊,未必有陈毅那样有名,为天下人所知,但他却是一位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期间,都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原是国民党的开明将军,抗战时期,张家口、大同相继沦陷,太原、包头危在旦夕,邓宝珊作为21军团的军团长,率军堵击日军西犯,功不可没。
  驻守榆林期间,邓所辖各部与延安的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友好相处,共同抗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如此称赞:“……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持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北剿共副总司令的邓宝珊向往和平,不愿内战,多次劝说并敦促时任华北剿共总司令的傅作义和平起义,并作为全权代表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
  当时,《新民报》称邓宝珊“他是一把钥匙,傅先生这把锁,只有他才可以打开”。
  鉴于以上历史,他与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多次交道,非常稳熟,故也深知陈老总的雅兴,因此特邀彭述圣陪同,畅游兴隆山。
  陪同游山的还有省政府秘书长陆为公和王和生等人。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南56公里处的榆中县境内,由两峰(栖云峰、兴龙峰)一谷(兴隆峡谷)组成。
  山谷间林木苍翠、云腾雾绕,自古以来,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
  邓宝珊等人陪同陈老总一行驱车前往。一路上,陈老总风趣诙谐,侃侃而谈,笑声不断,不知不觉中已到山脚,大家下车后顿感凉爽无比。
  登山,首先要过“云龙卧桥”,此桥为伸臂式木梁结构。宛如巨手相握,又如雨后彩虹,据载乃两百多年前所建。
  过桥后拾级而上,但见林木参天、灌木丛丛,不时有殿阁隐现。
  陈老总饶有兴味的吟着刚才看到的一首咏山诗:“倚山危阁贴重岗,细路萦回石磴长。曲间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
  陈毅点首称赞:“唔,有点意思,此人看来很喜欢此山嘛!”
  省府秘书长陆为公接道:“此公乃南宋时一衡山秦姓人,在此山隐居时所题,距今约700年了。”
  “好,好!山,无水不秀,无诗不名,看来此公也算一位散仙喽!”
  众人抚掌大笑,陆为公又介绍说:“老总有所不知,此山还曾秘藏过成吉思汗的灵柩呢。”
  “是吗?说来听听。”
  原来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国时,病逝于当时他设在兴隆山的宫帐内,遵其遗嘱,其尸骨秘密运回蒙古,其盔甲、兵器、宫帐等遗物则安放于兴隆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日劫掠成吉思汗陵墓,蒙人又于1939年7月复将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妃子的灵柩一并运回兴隆山,秘藏于大佛殿内。两年前(1954年)才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迎回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墓……
  陈毅听到这儿,摘下墨镜,仰天叹道:“成吉思汗勇武一生,想不到死后还有如许周折。一代天骄能在此山陨落并藏身多年,也是此山之造化也!”
  他转而对邓省长说道:“有此名人遗迹,当为名山添彩,你们要考虑啊!”
  (可惜由于诸多原因,直到三十三年后,即1989年才由当地政府建成成吉思汗纪念馆)
  说话间,众人已陆续经过了龙王庙、玉液泉、关帝庙、菩萨殿、太白宫,来到风景最佳之太白温泉。
  陈毅遥望对面栖云山间有危楼因云雾飘忽而时隐时显,不禁叹道:“此景云遮雾罩,颇似仙境,看来我这次去不了那儿喽!”
  陆为公赶忙介绍:“此阁名混元阁,传说古时混元老祖在此坐化而得名。”
  陈毅爽朗大笑:“好哇!帝王、神仙、名家都一而再垂顾此山,那我今天也能沾沾灵光。听说大国手彭高棋也来了,何不就在此歇脚,也让我过过棋瘾。”
  陆秘书长一听,立马指使有关人员布置,邓宝珊省长将彭述圣推至陈毅面前,介绍道:“老总,这位就是彭高棋,别瞧他八十多岁了,棋可厉害得很,您可不能大意。”
  陈毅一见,立刻起身扶彭老坐下,并风趣地对彭老说道:“我早听说您的大名,您是全国大国手,我当然下不过,不过今天在此仙山对弈,说不定这头一盘我能赢您。”
  彭述圣活了八十三岁,在枰上征战几十年,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可今天面对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真正元帅时,竟然有点儿紧张,自打元帅扶自己落座后,忐忑之心才渐渐平稳下来。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一面是军界元戎,一面是棋界泰斗,只见元戎对泰斗讲:“今日我们三盘为宜,您是大国手,又年长我许多,我就不客气了。”说完就架上了当头炮。
  观战者有邓宝珊省长、陆为公秘书长和王和生等东道主,还有陈毅的夫人张茜等随行人员,将小小棋桌围了个严严实实。
  不知是紧张,还是心不在焉?彭述圣这头一盘棋竟稀里糊涂地输掉了,还真应了陈老总赛前的“戏言”。
  摆第二盘时,陈毅对彭老说:“这一盘您要不赢我,你就不是大国手,至于第三盘吗,我全力以赴争取下个和棋。”
  实战结果,确如陈毅所料,一胜一负一和平分秋色。
  陈老总一面连连称赞彭老棋艺,一面笑对夫人张茜说:“你瞎军什么棋?彭老明明让招,不使我难堪,这更显示出他是以棋会友,友谊为重的,我心中有数。”
  局后,陈毅与彭老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席间,陈老总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当得知为彭老积极撰写《传彭集》的王和生尚在距兰州几百公里的甘谷邮电局工作时,随即面谕邓省长将王和生工作调回兰州,彭、王为之感动。
  局终人散,当彭述圣依然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相识的美好回忆中时,北京方面又传来了好消息。
  啥好消息?下回再说。(待续)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一回

群雄争锋 魏长林自食苦果
金城访友 贾玄非再会知音

  彭述圣与陈毅元帅在兴隆山上的三盘对弈与枰外谈话,都给彭老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位大人物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诗文并茂,两棋皆精,更难得的是他的平易、风趣和爽朗笑声,更想不到他居然体察下情,建议将王和生调来身边。
  真是棋界贵人呵!与贵人相逢相识又蒙相助,真乃三生有幸,有此一遇,夫复何求!
  陈老总的棋艺才华与战场上的运筹帷幄,相互辉映,举凡各界,无不叹服。
  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为陈老总填了一首《清平乐》——
  纹枰坐对,
  谁究棋中味?
  胜固欣然输可喜,
  落子古松流水。
  将军偶试豪情,
  当年百战风云。
  多少天人学业,
  从容席上谈兵。
  正当彭老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的回忆中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又从北京传来。
  什么好消息?原来是全国象棋锦标赛将在年底举行,全国三十个城市各派一名棋手参赛,兰州名列其中。
  千百年来,各地象棋活动风风火火,艺高者坐地称王。各地棋王互不服气又苦无机会较量,抑或有点机会也非常局限。
  这次全国三十个城市派好手参赛,这对各地棋王来说,恰似久旱而盼甘露,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按下别处不表,单说兰州一个名额,该由谁去?彭述圣耄耋高龄,难以再战沙场,倘时间倒回三十年,以彭老雄心,舍我其谁!
  兰州市体委为迎接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特地举办了兰州市象棋冠军选拔赛,地点就设在市工人俱乐部(原城隍庙),全权委托彭述圣、王和生负责。八十三岁的彭老任裁判长。
  比赛从10月21日开始,为不影响棋手和棋迷上班,每逢星期天进行比赛。故一到星期天,逛庙者熙熙攘攘、摩肩擦背,老隍庙又焕发青春。
  凡兰州市优秀棋手几乎都参加了这次选拔赛,结果,“尕高棋”魏长林技高一筹,夺得冠军,马骏、管必仲、柴树祯、沈赞永分列二至五名。
  人们奇怪,魏长林不是去酒泉、玉门学开车了吗?何时又回到兰州?
  原来,魏长林父亲为让他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特送他去外地学车,怎奈他撇不下“杯中物”,几乎天天醉酒,领导当然不会叫他摸方向盘,一直充任助手打杂。时间一长,他也索然无味,无颜再呆下去,便又卷铺盖返兰。
  返兰之后,一改昔日“摘牌”狂态,对彭述圣必恭必敬,填充最小“护法金刚”。他从这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而彭述圣也被大会聘为副裁判长,届时一同赴京。消息传开,兰州棋界翘首企盼。
  1956年12月15日,在朔风长号中,北京体育馆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象棋大赛,来自三十个城市的30位“棋王”会聚一堂,最年轻者为19岁,最年长者61岁。大家互不知底,但都在暗暗蓄势。
  由于是首届大赛,国家体委非常重视,裁判阵容也非常强大,除王又庸裁判长系政府官员外,其余几位副裁判长皆为声名赫赫的棋坛名宿——彭述圣、谢侠逊、林弈仙、庞霭庭、张雄飞等。此外,还有贾题韬、陈松顺等名家也应邀担任了本次大赛的裁判工作。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预赛又分六小组进行,每小组五人,取前二名,共十二人参加复赛。
  兰州魏长林顺利取得复赛资格,取得资格的尚有上海何顺安、广州杨官 、北京侯玉山、杭州刘忆慈、武汉李义庭、哈尔滨王嘉良、成都刘剑青、天津薛占金、沈阳薛家语、南宁周寿阶、长春赵震寰十一位好手。
  初次胜利冲昏了魏长林的头脑,他的“狂病”又犯了。赛前他借点酒意,公开对大他十多岁的侯玉山叫阵:“你什么棋?也能打进复赛?想当年彭老能给你让马,却只能给我让单双先,你的棋差远了,看复赛我怎么收拾你……”
  头脑热昏的魏长林,他就不想想“彭老让马”已是二十多年前的陈年老账,侯玉山也早非昔日“阿蒙”,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锋芒早就盖过了那健庭、张德魁。
  魏长林的无知与狂态不仅引起诸棋手的侧目与关注,也引起了另一位局外高人的注意,从而为以后对魏长林“取病”埋下了伏笔。
  骄兵必败!目中无人的魏长林终于吞下了复赛中的苦果而无缘决赛。这对性情本就偏激的魏长林来说,几乎是雷霆一击。
  赛前说大话,赛后被淘汰,由眼高于顶变自惭形秽,赛前赛后判若二人。彭述圣心中暗暗嗟叹:这娃脑子里的游丝乱了!
  当时比赛安排得非常紧张,一天两盘甚至三盘,可大伙儿全不觉累,最后,广州杨官 首获天下棋王,哈尔滨王嘉良居亚军。
  比赛期间,曾有人鼓捣“三老”来一场赛外赛,年龄最大的彭老欣然同意,怎奈谢老、林老无意争锋,于是,人们期望已久的彭、谢、林之间的“对话”就成了永远的悬念。
  在京期间,彭老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棋界朋友——贾题韬。
  当时,贾君正巧到北京出差,适逢大会在即,便应邀担任了首次大赛的裁判员。他对彭老仰慕已久,彭对贾君也青睐有加,二人年龄悬殊,却情感融洽,只恨相见太晚。
  曲终人散,二人依依惜别,贾君答应返西藏时一定去兰州看望彭老。
  就这样,兴致勃勃的彭老带着一蹶不振的魏长林离京返兰,结束了象棋历史不同寻常的北京之行。
  不足百日,堪称“知音”的贾题韬果然专程来兰看望彭老。一诺千金,真信人也!其时贾君年已半百,较王和生略小几岁,较之彭老要小三十多岁,但他们志趣相投,堪称忘年之交。
  贾君确非常人,否则以彭老法眼,如此惺惺相惜者几稀。
  那么,贾题韬到底是何来历?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贾君虽然没参加过一次正式比赛,但在棋界却是有口皆碑的一位宗师级人物。
  贾题韬,字玄非,山西赵城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幼少年时熟读诗赋礼乐,琴棋书画也是其业余爱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国手和棋艺理论家。他一生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
  少年时在太原读书,从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他参加过青年党,做过少将参议,当过国大代表。抗战爆发后,携眷入川,先后授课于成都各大中学。
  解放初期,贾题韬又离川在金陵大学、光华大学任哲学、逻辑学教授。
  后来,他又被委派去西藏做佛教方面的工作,这次在北京临时被聘任象棋裁判,就是作为佛教工作者出差北京而偶然碰上的。
  晚年又回到成都,成为四川佛教协会的掌门人。
  综上所述,贾君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资深学者,怎么又可能成为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呢?说来你可能不信,贾君钟爱象棋完全是无意插柳。他棋艺棋品俱佳,同时在棋艺理论上精辟透析、立意新鲜,文笔也酣畅淋漓,简洁秀逸,堪称“敢为天下先”的典范人物。贾君在象棋活动方面与他的人生一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8年迁居成都后,与四川的一流棋手“成都五虎”对弈,通让二先。我国首批象棋大师蜀中名将刘剑青系贾君门下弟子。
  1940年,“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从南洋回国后,挟技转战成渝各地,一路所向披靡,惟独遇到贾题韬,难占上风。他俩共下了十七局,贾君只说小胜,而谢司令拿走了所有对局记录,对外既不公开,也不谈胜负,其中内情不言而喻。
  1941年,贾君自费刊印了他撰写的《象棋指归》一书,面世后,即誉满众口,欲求不得。1943年至1945年间,他又编著《象棋论坛》多期,蕴理深厚,态度严谨,深受棋人称道。之后,他又编写了《象棋残局新论》……
  总之,贾题韬先生在象棋方面充分展现出他能文能武的多方才能,可惜他的大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佛学方面,以致给后人留下许多悬念。
  事实上,彭老与贾君的结识,也充满戏剧性,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缘”字。
  缘由何起,下回再说。(待续)

33#
发表于 2006-2-4 01:48: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收集整理。
34#
发表于 2006-2-16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6-3-8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6-3-8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有完整的《弈林野史六十春》(三十三回),是从期刊网的《棋艺》中下载的。图文并茂,相当的好哩。只是文件比较大,有10M多,有没有感兴趣的朋友

37#
发表于 2006-3-8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iaowenx在2006-3-8 11:02:00的发言:

我有完整的《弈林野史六十春》(三十三回),是从期刊网的《棋艺》中下载的。图文并茂,相当的好哩。只是文件比较大,有10M多,有没有感兴趣的朋友

请整理一下贴出来,或加我QQ6670998

38#
发表于 2006-3-25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7-3-24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您辛苦了!
40#
发表于 2007-4-14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有弈林野史六十春电子书
41#
发表于 2007-4-21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明天继续看
42#
发表于 2007-4-30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后面呢......
43#
发表于 2007-5-9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44#
发表于 2007-5-20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谢过楼主的热情
45#
发表于 2007-6-7 13:57: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真的不错
46#
发表于 2007-8-1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感谢.
47#
发表于 2007-10-3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48#
发表于 2007-10-24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顶。
49#
发表于 2007-11-16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额~~好象很长
50#
发表于 2008-6-9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二回  设计求贤贾题韬欣然亮相



     话说全国首届象棋大赛开幕之际,突然传来一则消息:有一年近五旬的斯文长者横扫北京天然轩茶社,宋景岱、曹德纯等名手也甘拜下风……宛如当年彭述圣之势。
  消息惊动了大会裁判组,引起了彭述圣、谢侠逊、林弈仙三老的极大兴趣。
  谢老详细询问了“强者”的年龄、姓氏、相貌、口音和举止后,喃喃自语:“难道是他!”
  “谁?快说端详!”彭、林二老催问。
  谢侠逊微微点头,缓缓说道:“如我猜得不错,乃四川贾题韬先生来也。十多年前,我曾在成都会过他,此公文武双全(指理论与棋艺水平)实属难得人才,只可惜名字与地点不符。”“哪点不符。”众人又急急催问。
  
  “贾题韬乃山西赵城人,后移居成都,按说应报山西人或四川,而此人却报名贾玄非,来自西藏,除姓氏外,其余均对不上号。”
  此刻,裁判组的“智囊”张雄飞接口说道:“我也听过贾题韬其人,并看过他写的《象棋指归》,此公确实不凡,如真是他,务必要会上一会。要想探知他是否是贾题韬,倒也不难,我有一计,可叫他自送上门。”
  众人道:“计将安出?”
  张雄飞如此这般一说,大家抚掌称妙。
  是日,天然轩茶社赫然贴出一张告示:“贾题韬先生速来全国赛场一晤。”
  果不其然,贾玄非一见告示,应约去了大会赛场,谢老一见,哈哈直乐:“果真是你,如何却去了西藏?又改了名?”
  贾题韬道出原委,众人方才释怀。
  此段佳话被冠以《先农坛巧会嘉宾》题目刊之于报端,为大会平添了一份乐趣。
  张雄飞见大家依依难舍,乘机建议,何不请贾君兼任裁判,也好朝夕相聚。这才引出与彭老相交和接下来的陇上相会。
  一段旧话提过,再说贾题韬来到兰州后,与彭述圣、王和生促膝谈心,非常投机。并合影留念(照片黑白两寸,彭、贾并坐,王和生后排中间站立,可惜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我写《甘肃象棋史》时一并交给当时负责的省体总领导,这位马大哈领导却统统给丢失了)。
  一天上午,贾题韬先生在旅馆刚洗漱完毕,忽见一人闯进门来,转身一看,正是在北京先狂后馁的魏长林。
  魏长林为何要到旅馆私下来找贾题韬呢?
  原来魏长林性格偏狭,气量极小,眼睛里很难容比他高明的人。他在北京看到贾题韬被大家尊敬,又和彭老亲近的情景,心中很不是味。
  这次贾君来兰,自己一直没有攀谈机会,更别提下棋了。何不找上门去,如能赢他几盘,也好挣回面子,出出这些天来的晦气。
  贾题韬得知魏长林来意后,并不计较对方唐突,反而很爽快地答应了。你道如何?原来他在北京就对这个青年的狂劲看不顺眼,见他送上门来,正好教训一番。
  他问魏长林:“你与彭老咋下?”
  魏长林答:“彭老饶我两先。”
  “那好,你的棋我已看了。我也可以饶你双先,两盘为宜。”
  魏长林一听,几乎蹦了起来:“你说啥?你也饶我两先!好,好,如果你赢了,我就拜你为师。”
  结果魏长林连战连败,一和未开。不服再下,又连败两局。贾题韬直落四局的气势压得魏长林目瞪口呆,贾题韬见状,不知如何收场,突见魏长林翻身趴倒,连连磕头,嘴里一个劲地说:“你是我老师,你是我老师……”
  不提魏长林前踞后恭,单说贾题韬下午见到彭述圣说起魏长林之事时,彭老一拍大腿说:“坏了!此子心高气傲,偏又心胸狭小,经不得半点挫折。前次北京比赛回来,我看他脑子里的游丝已经乱了,今天你这一击,恐怕就更乱了。”
  贾题韬一听,也连声嗟叹:“我原想小惩一下他的狂态,没想到会有此结果,不该呀!不该!”
  彭老劝道:“这与你无关,不该自责,咎由自取,谁也怪不得,恐怕以后他的棋也下不成了。”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心理医生为之诊治,加之其他因素,魏长林的精神状态越演越烈,终致分裂。
  眨眼间,冬去春来,又迎来了一九五七年。
  这一年,在党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简称“三反运动”,即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同时也开展了全国范围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揪出了一批右派分子。当时,稍有不满言论的青年也都被单位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以致蒙冤终生,直到二十一年后才大部平反,然已垂垂老矣!
  党内党外的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却丝毫没影响第二届全国棋类锦标赛的如期举行。
  这届比赛的明显特点是将上届列为表演赛的围棋与国际象棋也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故称之为“棋类锦标赛”。但象棋仍为主题,这从多一倍参赛人数的限额上就可明了。
  抛开围棋、国际象棋不提,单说本届象棋赛在赛制上又做了很大调整。
  全国赛共分预赛、决赛两阶段,取消了复赛。而预赛又分别设在四个赛区进行,这四个赛区是:
  沈阳赛区——沈阳、旅大、哈尔滨、天津、呼和浩特、长春、北京、承德八城市;
  西安赛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开封、郑州、太原、保定八城市;
  武汉赛区——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贵阳、昆明、长沙、广州八城市;
  上海赛区——上海、青岛、济南、南京、合肥、杭州、福州、南昌、温州、常熟、苏州、扬州十二城市。
  每个城市可选两名棋手参赛,四个赛区计有七十二名棋手,较之上届仅有三十名棋手参赛,其规模大了许多。
  别看棋手如此众多,能进入上海参加决赛的人数却只有十六名,也就是说,每个赛区仅选四名。可以想像,各赛区预赛的竞争激烈。
  按下别的赛区不表,单说西安赛区。当时代表兰州的两位棋手是沈赞承和管必仲,结果二号棋手管必仲脱颖而出,其余三位是西安王羽屏,郑州庞凤元和乌鲁木齐市晏宗晋。
  按说管必仲在兰州棋坛还算不上头面人物,但他在这届全国象棋决赛中却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大大的露了一次脸,从而在棋坛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说到管必仲,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经常穿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一副西式眼镜,一派斯文模样。
  谁会想到,如此“斯文”的一个人却经常在街头地摊上与爱好者较劲,赚点小彩头。
  当人们在街头上不见他的身影时,他已经出现在周边邻县了,采取的手法依然是引人入瓮的“大三饶”。
  他喜欢钻研排局,尤其是连杀排局,以致于在实战中也处心积虑,满盘子寻找或制造“大着儿”。
  没成想,他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决赛中,居然在与“小神童”李义庭的较量中找到了“缝隙”,美美地过了一把“杀着”瘾。

 
  如图局面,执黑棋的管必仲,连弃车马,硬是在对方的坚城中寻出一条杀路,形成混然天成的绝妙连杀排局,一时震惊赛场。《新民晚报》为此还刊登了一篇报道,诸位有兴,可不妨自行演示。

51#
发表于 2008-6-9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三回(大结局)

1959 年9 月,首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别的项目不谈,单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全国象棋比赛正在进行。来自二十六个单位的棋坛精英捉对厮杀,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乡下老头显得格外惹眼,身穿土布短衣,头顶旧布帽,憨厚黝黑的脸上偏偏长着一个红鼻头,少言寡语,显得有点拘谨。
众人纳闷,这么一个土老头,怎么看也不像是“勾心斗角”的主儿,谁料后来发生的事却让“观察家”们惊叹不已。他,就是第一次出山的甘肃老将武延福。时年五十有三,乃当时赛场中岁数最大者。就这位土里土气的小老头,却一路雄风,连胜名将王家元、侯玉山、马宽、孟立国,逼和上届冠军李义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为陇中父老争了一口气。
读者也许会问,管必仲为何不来?彭述圣摩下的八大金刚为何不来?却偏偏来了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延福,却又偏偏让他打进了前六名,岂非咄咄怪事!
实际上,武延福能够代表甘肃参加这届大赛,实属一种缘分。
他居住在素有东方麦加之誉的河州,即现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因其在河州开磨坊,故人呼其为“武磨户”。来兰州一为卖面,二是找机会与兰州高手切磋。初来的年头,他慑于彭高棋威名,从不敢去隍庙找彭,只是在其他茶馆里与二三流棋手过招,后被王和生发现后,才陆续被介绍给兰州市的诸名手。数年后,武延福已经能够与诸名手分庭抗礼,加之他谦恭好学,勤于钻研,深得王和生好感。
这次选拔赛时,正巧他也在茶馆的棋摊上过瘾,王和生遂邀其参加角逐,本意是给他一次演练的机会,谁知无意间拔了头筹,取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你说巧也不巧!论棋艺水平,武延福算不上最好,平日在茶馆里角逐,他也不是常胜者,如遇王和生、魏玉山、王建民、杨卜知等人,甚至输多胜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茶馆太喧闹。这次在由彭述圣主持的选拔赛中,没有了外界干扰,他心无旁鹜,发挥出色,夺冠也在情理之中。当时,彭述圣的教门弟子魏玉山(回族,教名沙坝牛)心中不服,被担任裁判长的彭述圣一眼看了出来。彭也明知还有几人不服,遂将有关几人唤至室内,很严肃地说道:“人家赢了,就得心服,比赛是公平的,你们看人家(指武延福)下棋时心平气和,不言不语。你们缺乏的就是这些,要学他的谦和为人,不要光在盘子上斗气。”武延福得知自己将作为甘肃代表参加全国赛时,心中反倒有点慌乱。心想自己这个“河州王”在河州可以称雄,到兰州取经,大家都叫我“武磨户”,没想到误打误撞,居然要上北京比赛,心中没底啊!
武延福的心思自然瞒不过彭老法眼,临行前,彭再三叮嘱:此去北京,只管埋头下棋,不要抬头看人,切记,切记!
武延福本就是老实人.经彭一点拨.心中有了底所以, 在全国赛上,他年龄最大,话语最少。起初,谁也没把他放在眼里。
当他在小组赛中以细腻的残棋功夫淘汰了北京名将侯玉山时,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决赛中首轮又遇上了猛将孟立国,两人大战五十余合,双方都打得衣甲不整,士相残缺,宛如三国小霸王孙策与太史慈悍斗场面。
当时二人各剩车炮兵对攻,一攻中路,一攻底线。孟退车捉兵,武若顾兵,必落后手,只见武沉思片刻,走出一步出人意料的怪招― 支士弃兵,明弃暗保,由此夺得主动,渐人佳境。
观战的副裁判长邵次明先生称赞武的棋“中局攻杀有力,残局甚佳”。屠景明先生在棋评中也说武的“杀法紧凑、功力深厚”。
早早结束战斗的杨官磷也站在一旁仔细观看了这局残棋,杨官磷在后来的《如何运用战略战术》的体会中曾举了他和武延福的例子。他说:“对武延福的时候,我估计他的中残有功夫,要战胜他,必须在局法上取优势,所以我采取了很少运用的斗顺炮,武对此局法不够熟练,我就有了取胜机会。”
布局不熟练,吃亏在眼前,在精细人微的杨官磷秤前,武延福感到布局的重要,人家正好击中了自己的软肋,不输才怪。
载誉回兰后,武延福立马去陛庙拜见彭述圣,并一一摆出他在北京下过的每局棋,请求指教。其时,彭已八十六岁高龄,虽然精神大不如前,却依然耳不聋、眼不花。他认真观看了武延福摆的全部对局,并详加点评。尔后还风趣地对武说:“你五十多岁得了个全国第六名,该算是大器晚成,比‘范进中举’强多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说话间,已到了隆冬腊月,兰州冬天来得比较早,黄河上已有大量浮冰,寒气袭人。然而,比天气更寒的要数老百姓的生活困境。经过大跃进、浮夸风、反右倾等一系列的人为运动,全国的经济一退再退,再难承受如此折腾。内债、外债,又加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你想想,那时候的父老乡亲,谁个不是勒紧了裤腰带?
糟糕的是,地方越穷,折腾越凶。甘肃就沾上了“穷”与“凶”。
基于以上原因,到城隍庙下棋的人明显减少。你想啊,肚子里本就没有油水,怎经得茶水反复浸泡?
耄耋高龄的彭述圣一如既往,难舍棋情,只要太阳出来天暖和,他老人家一准必到。即或不下棋,人们也愿意听他暄关,听他讲棋场内外的故事。
三九严寒,一场大雪将兰州城银装素裹,街上踏雪成冰,路人难行。好几天看不到彭老身影,棋迷们忧心忡忡,就连有鞋脚之情的王和生也未见踪影,人们纷纷猜测、焦虑、纳闷。
突然,噩耗传来,一代棋圣彭述圣在自己的小屋里悄然长逝,时年一九六O 年元月三十一日。消息传开,棋迷们奔走呼号,不胜悲痛。在那个最困难的特殊年代,甚至连最简单的告别仪式都未能举行,亲友们含悲将彭老的灵枢抬扶到阔别多年的烟墩沟村安葬,总算叶落归根。
大雪纷飞,天空一片银白,上天也仿佛为彭老送行,金城的知交好友,无不黯然神伤。
二十六年后(1986 年),省体育总会为对甘肃体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彭述圣等人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纪念会。笔者撰写了《怀念西北棋圣》一文在大会宣读,寄托我们的哀思。
人固有义,岁月无情。彭述圣的亦徒亦友王和生先生和他惟一的教门弟子(伊斯兰教)魏玉山先生也分别在不同的年代里相继谢世,巧得是他们师徒三人的终年都锁定在八十七岁,奇耶!巧耶!难以评说。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 吾与彭老年岁悬殊,缘铿一面,然心意早已相通;与王和生相见甚欢,多次把臂深谈;我爱吃魏玉山卖的凉面,在他临“走”的前几天,还与他在文化宫促膝长谈。人生相知,贵在知心。又何论年龄长短。掩卷思念,献上心香一瓣!
下面摘录一段文章的前言部分:
“彭述圣的一生,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在甘肃乃至全国棋界都是与日共存的,他以毕生精力为我省象棋事业做出了贡献,可谓彭不离棋,棋不离彭。”“我们现在缅怀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过去那布满荆棘、举步维艰的征途上,是谁?在逆境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是谁?在文化体育落后的贫膺大地上,矗起了一面大旗!"
“我们现在纪念他,就是要让更多的棋艺爱好者能够学习他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他孜孜以求、不畏艰苦的精神,使棋苑之葩更加绚丽多彩。”


(全文完)

52#
发表于 2008-6-15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th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粤公网安备 44040302000128号|华工象棋网 ( 粤ICP 备4404034007231   我要啦免费统计

GMT+8, 2025-10-5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