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象棋排局理念(节选)
崔太权
三、“借刀杀人”与排局“子力借用”理念
1、“借刀杀人”兵法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处自力,以“损”推演。
2、原文释译:敌已明:敌人已经很明确;友未定:“友”指盟友,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可以一时结盟而借用的力量,“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定的情况。《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咎——过失,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这里指 “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是次要的,能换取自己的利益是主要的。
用现代语言翻译原文:敌人已经很明确,盟友还举棋不定,要引导盟友去消灭敌人,(这样可以)不必耗费自己的力量。要善于运用“损”卦中的理念来行事(用必要的损失换取主要的利益)。
3、“借刀杀人”的典故:春秋末期,齐国自认为很强大,齐简公决定派国书(人名)为大将,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十分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凭鲁国自己的力量难敌齐国的进攻,只有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去挫败齐国。于是子贡偷偷来到齐国,游说齐国丞相田常(而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正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占居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你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齐国要出兵攻打鲁国,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更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占居了主动吗?消灭了齐国,可抗衡强大的晋国,到时候你吴国便成天下霸主了。”不但如此,子贡还马不停蹄的说服越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兵力不足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如果攻齐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晋国应该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4、“借刀杀人”的相关故事:春秋时期,郑国想出兵消灭郐(音:kuai 快)国。郑国国君桓公在袭击郐国之前,先派人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并开列一个名单。郑桓公在出兵之前专门搞了一个仪式,宣布这次出兵将得郐国众多文臣武将的内应,若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作内应的)封官进爵,把郐国的土地封赏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外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郑国故意派探子将消息散布出去,把名单泄露给郐国。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知是计,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郑国得到消息后迅速攻打郐国,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郑国的“借刀杀人”之计成功。
5、启示:借刀杀人之计是在敌人和盟友之间、或敌人内部制造矛盾,借用他人之手消灭敌人的重要力量,完成自己难以完成的计划。
它让我们明白:敌我之间是主要的对立面,但敌人与我们的盟友之间却不一定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要想办法把盟友推到敌人的对立面,制造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借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同样,敌人与我们虽然是对立的,但是敌人内部并非铜墙铁壁,我们要善于在他们内部制造矛盾,借敌人内部的力量为我们所用,借敌人内部之力量打击敌人。
6、“借刀杀人”之计对象棋排局创作的借鉴意义在于树立起“子力借用”的理念。象棋是双方的游戏,没有第三方,不存在借用盟友的力量。但在盘面上,对方子力可能存在一些于我有利的因素,或者说存在一些于他自己不利的因素(比如自塞道路、某子可作我方炮架等),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这些因素,并有效的利用这些因素,不失时机的打击敌人。借用对方的子力来为我们取得胜利创造条件。下面举例说明:
第一例:借用对方的马。见图3-1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7482999939999999998499999999999948629941515299469942999999999999[/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8270627074715150848070517170[/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图3-1
着法红先胜:
1. 马一进二 马7退8 2. 车二进三 将6退1
3. 炮一进四 马8进6 4. 车二进一 红胜。
这是简单的子力借用的例子,但能说明问题。红第一步弃马正确,若先进车照将则无解无杀,必负。弃马以后,重要的是第三回合红不顺手牵羊吃马,而进炮借黑马为炮架叫将,迫使黑马8进6堵塞将路,红再进车形成绝杀。这里借用黑马有两个意义,一是以它为炮架;二是用它堵塞黑将的道路。若用车吃马将军,没有黑马后,红反而没有炮架,也没有子力堵塞黑将的道路,不能取胜,所以,不吃它,让它存在,并为我所用,这就是“借刀杀人”之计。在排局战术上我们通常称为“子力借用”,两者道理相通。
第二例:借用对方的象和卒。见图3-2。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6237999959999999997399324244999980412099409924991434996526473848[/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42414041624220427343422043472442443442643745644245264264264564424533426434446442324241404241403047371434331434144434[/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图3-2
图3-2着法红先胜:
1. 前兵进一 将5进1 2. 车三平五 象3进5
3. 炮二平五 象5退3 4. 炮五退四 象3退5
5. 兵五平六 象5进7 6. 马六进五 象7退5
7. 马五退七 象5进7 8. 马七进五 象7退5
9. 马五进六 象5进7 10. 后兵平五 象7退5
11. 兵六平五 将5退1 12. 前兵进一 将5平4
13. 炮五平六 车2平4 14. 马六退八 车4平2
15. 后兵平六 红胜。
有时候子力借用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即条件不是现成的,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如本例中红弃车,使黑飞象到中路,就是为实施借刀杀人计(子力借用)创造条件,黑有了中象,红炮才能借用它为炮架,组织马炮配合的攻势。同时红又借用了黑中路的后卒,借用它的存在来发展炮与黑将的空间,迎得进马攻杀的机会。如果没有黑中路后卒的存在,红反而没有扩展的空间,也就没有进马助杀的可能。可见借刀杀人(子力借用)之计在棋战中常常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例:借用对方的士。见图3-3。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9923999959999920996730999999999999999932415099998199991726384748[/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3031414067605041318148495949405081805051604038484939172780882737233526363556483839495150404737478886363786875051873747375637[/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图3-3
图3-3着法红先胜:
1. 炮六退一 将5退1 2. 炮三进七 士6进5
3. 炮六平一 前卒进1 4. 帅四平五 将5平6
5. 炮一进一 将6进1 6. 炮三平五 卒4平5
7. 帅五平六 卒2平3 8. 炮一退八 一卒平4
9. 后马退六 卒3平4 10. 马六退四 三卒平4
11. 帅六平五 将6退1 12. 炮五退七 中卒平5
13. 炮一进二 后卒进1 14. 炮一退一 将6进1
15. 炮一平六 卒5平4 16. 马四退六 以下形成例胜残局,略。
本局第一回合红炮六退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红炮占踞这个位置是借刀杀人之计的准备阶段,然后利用红三路炮叫将的机会逼迫黑上士,借黑士为炮架除掉黑车,从而完成借刀杀人(子力借用)的目的——消除黑车之大患,化弱势为强势,再进一步围剿黑卒,最后形成例胜残局。若第一回合误走红炮六退八, 则黑将5退1;前马退六, 将5进1;炮六退一 ,后卒平6;马六退四 ,将5退1;炮三进七 ,士6进5;炮三平四 ,将5平6至此,红无法解杀,黑胜。本例中红借用的是黑士这把刀,杀的人是黑车这个主力。这个机会既是对方露出的破绽,也是红方敏锐察觉并抓住的。这就告诉我们,实施借刀杀人(子力借用)之计,最重要的是需要十分熟悉本计的基本理念,能够在复杂的局面里洞察时机,把握时机。
第四例:借用对方的炮。见图3-4。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2283999948999985674799313299999942402452509999180877584363276859[/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83715051716351506371505167614061716351502220614063715051475752417152515232425242202241325747425285645251314132416472515022524152475752417253415253745241745541525543524143625051625441525475524175564152567752417756415256645241645251525759[/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图3-4
图3-4着法红先胜:
1. 前马进二 将6进1 2. 马二退三 将6退1
3. 马三进二 将6进1 4. 车三进六 马5进7
5. 马二退三 将6退1 6. 车七进二 马7退5
7. 马三进二 将6进1 8. 炮五平四 士6退5
9. 马二退四 将6进1 10. 后兵平五 将6平5
11. 车七退二 士5进4 12. 炮四平五 将5平6
13. 马一进三 将6退1 14. 兵六平五 士4退5
15. 马三进二 将6退1 16. 车七平四 士5进6
17. 炮五平四 士6退5 18. 马二退四 士5进6
19. 马四退二 士6退5 20. 马二退四 士5进6
21. 马四进五 士6退5 22. 马五进三 将6进1
23. 马三退四 士5进6 24. 马四退二 士6退5
25. 马二退四 士5进6 26. 马四退二 士6退5
27. 马二进四 士5进6 28. 马四进三 士6退5
29. 马三进四 将6进1 30. 炮四退二 红胜。
这是本人的排局作品《一剑封喉》,其中结尾处红退炮一子绝杀就是“借刀杀人”(子力借用)的实例。红借用的是黑炮,之所以能够借用它,是因为黑炮存在自身的隐患,即它的位置被卡死,不能左右运动,在充当了红方的炮架后无法拆除,成了屠杀黑将的帮凶。当然这是排局,是人为安排成这样的,但是,在实际的棋战中也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即使情况不完全一样,至少它的理念有可借鉴的地方。另一方面,作为排局研究者,这种理念也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思路,让我们懂的怎样用子力借用的道理去组合安排局面。
第五例:借用对方的车及象。见图3-5。
[DhtmlXQ]
[DhtmlXQ_ver]www_dpxq_com[/DhtmlXQ_ver]
[DhtmlXQ_init]500,350[/DhtmlXQ_init]
[DhtmlXQ_binit]2621999959999999991166319999999960000232405242997099992348689999[/DhtmlXQ_binit]
[DhtmlXQ_movelist]3141403041406040663632412133413233543241543541323523324123354132355432415433413233123241113141322620022031013241123341323314324114354132352332412311002101003031112331322335213335233325231132310001[/DhtmlXQ_movelist]
[/DhtmlXQ]
图3-5
图3-5着法红先胜:
1. 兵六平五 将5平4 2. 兵五进一 车7平5
3. 炮三平六 士4退5 4. 马七退六 士5进4
5. 马六退四 士4退5 6. 马四退六 士5进4
7. 马六进七 士4退5 8. 马七退六 士5进4
9. 马六进四 士4退5 10. 马四进六 士5进4
11. 马六进八 士4退5 12. 炮八平六 士5进4
13. 车七进六 象1退3 14. 前炮平九 士4退5
15. 马八退六 士5进4 16. 马六退八 士4退5
17. 马八退六 士5进4 18. 马六进七 士4退5
19. 马七进八 马1进3 20. 炮九进一 将4进1
21. 马八退七 将4进1 22. 马七退六 马3进4
23. 马六进七 马4进3 24. 马七进八 将4退1
25. 炮九退一 红胜。
在前面的例子中,都是在用炮时借用对方的子力,因为炮需要炮架(即中间需要隔子)。但是我们不要误以为只有用炮时才会有子力借用,这不对。子力借用其实范围比较宽广,比如借用对方的子力来阻挡对方某子的进攻路线、借用对方的子力来堵塞对方某子的逃跑路线等等,都是子力借用的范畴。本局中第二回合兵五进一,让黑车7平5,就是一步子力借用,借用的是黑车,达到的目的是让黑车堵塞黑将的逃跑路线,使以后黑将始终处在4路红的攻击之中。若不采取此(借刀杀人)计,红就无法控制黑将的活动范围,就不能成杀。
另外,子力借用有时还需要一个复杂的策划过程,在策划中还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比如本局,第11回合红马走到合适的位置,第12回合红炮八平六塞住中象的象眼(让黑不能回中象),第13回合,红再弃车让黑边象回到底部,这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之计的准备阶段,其目的是要在第20回合走炮九进一,借黑底象无处飞的弱点迫使黑将离开底线,红用一个曲折的过程,付出了一个车的代价,才达到了(借用黑底象,迫使黑将6进1的)目的,最后把黑将逼上三楼,甩开了黑马的防守,形成马后炮绝杀。如果不熟悉子力借用的理念,没有熟练的应用技巧,怎么能想到这样一个复杂的策划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其一,借刀杀人之计在棋理上就是“子力借用”,很多情况下,对方子力自身都存在某种弱点,我们可以抓住时机,借用对方的子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二,对方的一切子力都在可借用范围,不管是车马炮还是士象卒,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借用的对象。但要根据局面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三,用炮时能借用对方子力的机会特别多,但不是只限于用炮,在对弈过程中由阶段目的和双方的子力位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借用对方子力,是否可能借用对方子力。其四,掌握借刀杀人(子力借用)之计的核心理念,具备熟练的应用能力,才能策划出复杂的用计过程,创作出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