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yjr123在2007-6-20 18:22:00的发言: 既然以普通“顾客”来衡量,那么举例中的红盘棋,第一个陷阱是第3回合红方车二平三被黑方反将输棋,按照定义应归为青盘,如果后面变化对红方有利,则这盘棋应归为反盘。 同样,举例中的青盘,第1回合黑方垫炮是红方没有想到的,但如果有人想到了这步,那么顾客也找不到红方有什么后续手段,就会认为黑方有利,也就是表面上对黑方有利,按照定义就是红盘,如果实际上后面变化对黑方有利,则这盘棋应归为反盘。 等等……,总而言之,我感觉按照这样定义,几乎没有几个棋局可以很明确的划分。以下是引用yjr123在2007-6-20 18:41:00的发言: 青盘和红盘,基本上具有一定的“型”,很多棋谱以“连类并列”的方式把相似棋型的棋局放在一起研究,就说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了棋局的“型”。 我认为棋谱中“同类并列”是为了使读者容易体会到棋局的奥秘,细微的差别,就会影响到着法的截然不同,要以这种型来区分青盘和红盘,更行不通,因为就算这个型的套路完全一样,那么套路走完后棋局结束了吗?如果没有结束,剩下的子力多少和位置好坏才是决定哪方优势的关键,要哪方优势甚至分出胜负完全由摆局者决定,任何一个型都可以拟局做成任何结果。 因为你已经认识了目前流行的大部分江湖棋局,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第一个陷阱之外的更为宽广的变化。 建议你以“旁观者”重新思考。我知道你一向反对“棋托”“合伙骗人”,我也是。但我们“旁观”他们的行径有助于理解江湖棋局的某些特点。 让我们仍以举例中的青盘棋为例回忆回忆那些棋托如何表演,他们是不是有一个人(以下简称甲)大呼小叫地说:“这局红方用车将军不就赢了?”另一个棋托(以下简称乙)说:“黑黑车吃你红车了。”甲说:“你会下棋吗?我不怕你吃,我再用车将。”乙扭头对身边的某一位看客(以下称顾客)说:“这个人不会下棋。”甲大怒,也对那位顾客说:“你评评理,我不会下棋还是他不会下棋?”乙说:“你说红胜,那你与摆棋的下一盘啊!”甲表现出“聪明”说:“他是摆棋的,我哪能下过他?有本事你与我下。”乙说:“下就下,谁输谁交100元。”甲说:“赌钱?我不赌。”另一个棋托(以下简称丙)说:“你怕甚么,跟他赌”。甲说:“赌就赌。”随即平车将军,乙刚要摸棋,摆棋的拦住:“停,停!你俩下棋,我拿什么吃饭?你俩赌,可以,但谁赢了谁要给我10元‘盘子钱’。现在你俩一人压我这100元,我做中间人,谁赢了谁给我10元钱,我才让你把这200元拿走。”乙掏出100元交给摆棋的,甲掏索半天只拿出50元,装作很无奈,对顾客说:“大哥,咱俩合伙跟他下,一人交50,赢了全归你,我就为了争这口气!”丙在一旁怂恿说:“对,合伙跟他下,不信赢不了他!我没带钱,否则一定跟他下!”只具有普通棋艺水平,对江湖棋局不了解的这位顾客这时有可能会动心,在大家的怂恿下,也掏出50元。结果可想而知。 这只是一次比较顺利的一次“忽悠”,有时候看客可能不愿参赌,棋托会用更复杂更精彩的“表演”引诱人上钩。不管他们怎么表演,首先棋局本身要具有一定的“诱惑性”,前面曾经说过,这个具有诱惑性的陷阱是针对不了解江湖棋局的普通的“顾客”设计的,“不太浅,不过深”!所以,青盘、红盘的分野就“首先从此入手”。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看棋托表演的结果就行了,经过一阵忽悠,顾客执红棋,某个棋托执黑棋,那么这局棋“一般就是青盘”。 反过来,经过一阵忽悠,顾客执黑棋,某个棋托执红棋,那么这局棋“一般就是红盘”。 这些棋托虽然不一定读过“心理学”,但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忽悠”,具有很强的心理诱导性,再加上棋局本身的诱惑性,行骗屡屡得手。 我们只讨论棋局本身的诱惑性,但旁观“忽悠”,可更清楚地理解棋局本身的诱惑性及其种类。 我想说的基本就这些,如果还有大的分歧,那么可能就如我在另一个帖子中提到的关于“几何学”中“平行线”的分歧一样,不在同一个概念体系了。
以下是引用yjr123在2007-6-20 18:22:00的发言: 既然以普通“顾客”来衡量,那么举例中的红盘棋,第一个陷阱是第3回合红方车二平三被黑方反将输棋,按照定义应归为青盘,如果后面变化对红方有利,则这盘棋应归为反盘。
举例中的红盘棋,第3回合红方车二平三被黑方反将输棋,这是诱人上当的诱饵,引诱人误以为此局黑优而上当,所以此局是红盘。 举例中的青盘棋,红方连续弃车然后进炮将军取胜,这也是诱人上当的诱饵,引诱人误以为此局红优而上当,所以此局是青盘。 我前面说“具有诱惑性的诱人上钩的陷阱(尤其是第一个陷阱)是针对不了解江湖棋局的普通的“顾客”设计的,不太浅,不过深”。棋走到哪里才是一个针对顾客所设的完整的陷阱,这个“度”,您再体会体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0:06: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