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退妈妈全职伴棋--唐山少年刘雨耕的学棋心酸路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4:02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再坚持一年吧!”爽朗的冯女士说这话有着不一样的无奈。
她没想到,1999年5月的一个决定,竟改变了她和丈夫、儿子的全部生活。当时,夫妻俩抱着和天下大多年轻父母一样的心情,把儿子刘雨耕送进了围棋兴趣培训班。
刘雨耕那时对学围棋可有兴趣了。这大概是因为唐山地方不算大,学棋的孩子也不是很多。刘雨耕很快就在唐山同龄人中冒了尖,参加全市的成人比赛,他也能从那么多的叔叔、伯伯中脱颖而出。于是,冯女士和丈夫就有了把儿子培养成职业棋手的念头。
去北京!狠一狠心,才30多岁的冯女士向单位里办了内退手续,作起了专职陪学妈妈。
孩子学棋有人陪了,可两个人在北京学棋、生活的费用从哪里来呢?冯女士说话粗声大嗓,脸上始终都挂着笑,可说出的话却让人有些鼻酸。“去北京前真是没想到,这学棋还得搭进那么多钱,不花还就是长不了棋。”冯女士扳着手指算起了账,“这一年吧,少说了五万还打不住。”
到了北京,冯女士和刘雨耕才知道,全国有那么多有才华的孩子都汇聚到了这里,优势一点也没有了。输棋输棋接着还是输棋,有一段时间两人完全找不着方向。
经别的家长指点,冯女士才知道要让孩子长棋,不仅需要学得认真,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高等级的比赛。从这开始,每一年,冯女士都陪着孩子走南闯北,只要听到哪有比赛就想办法去参加。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刘雨耕的水平确实有了非常快的进步。冯女士也在这一次次陪赛过程中结识了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陪赛妈妈。
每年五、六月间的段位赛开赛前,冯女士就把心吊到了嗓子眼上。这和其它比赛不同,在别的比赛上,紧张的是孩子,妈妈是轻松的。段位赛是孩子能否走上职业道路的第一道坎,竞争比高考还要激烈得多,年龄却只限于十六周岁以下。刘雨耕已经参加了三届段位赛。第一次参加时,冯女士和孩子还抱着学习锻炼的心态,相对能轻松点,比赛只赢了两盘。从第二次开始,心态就有些不同了,可还是只赢了五盘,未进入本赛。第三次变得着急起来,成绩却还不如上年,只赢了四盘。
冯女士说,从第二次开始心里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但就是不甘心,说了第一句再坚持一年的话。这一晃又是两年过去了,这念头是越来越浓。孩子也慢慢大了,十四岁的他已经开始象个小伙子,也变得非常懂事。他知道家里为他付出了许多,他必须坚持。可这样的心态让他棋下得越来越急,果然这次又下得不好,未能进入前十六名。
“再坚持一年吧!”冯女士依然笑着,可是无奈。
|